“句句不提乡愁,句句都是乡愁!”这名初三女生的作文为何感动全网?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近日,在浙江杭州丁兰实验中学读初三的学生张潇冉,以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的作文火

天道:看懂丁元英给6万美金才懂,不强行孝顺中年人最该有的智慧

图片来源:相关截图,特别致谢,侵删。《偷影子的人》这本书有句经典名言: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就算是为了对方好,因为这是他的人生。这让我想到《天道》中的丁元英,私募基金解散后回到北京的一段剧情。妹妹丁秋红和妹夫谢辉,提前一天来北京等着二哥,可是兄妹俩刚见面,

刚发现,小时候吃了这么多“细糠”

这些“文化硬菜”不该被遗忘。截止至2月17号午间,全球票房超过120亿,或将跻身全球影史票房TOP10……今年春节档的最大赢家莫过于《哪吒之》。这边魔童大闹票房榜,另一边一位“老哪吒”也借势“翻红”,成为了观众的“白月光”,它就是2003年央视版的《哪吒传奇》。美术独具

陈希米与史铁生,爱情伴随一生,却又超越生死

陈希米与史铁生,爱情伴随一生,却又超越生死。婚后相伴甜蜜,直至史铁生离世。离世后陈希米携带骨灰周游天下,陈希米是否能延续他的爱,用墓志铭宣示下一世的承诺?18岁的陈希米,如同一个羞涩的花苞,蕴含着少女的梦想与希望,却受制于残缺的腿,只能以笔墨勾勒自己心中的世

64岁余华又有喜讯,全网恭喜!

余华老师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在六十几岁的年龄,还能重新翻红爆火,攻占年轻一辈的心房。这不,在前不久的韩国签售会,余华老师刚出场,现场的欢呼声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放眼望去,清一色都是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在年轻群体里,余华老师火到什么程度呢?有人激动到地

00后“对话”史铁生,一次跨越30年的Respect

作者|李静林2023年9月,阔别十年的地坛书市重开,主题叫“我与地坛”。史铁生名篇《我与地坛》中“长跑家”的原型,74岁的李燕琨做了主题演讲。两人是同事,是朋友,更彼此见证了对方和命运互搏的一段生活,史铁生用文字写下老友,李燕琨以一生的记忆怀念史铁生。从文字里走出

看过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你就悟透了无常、死亡与命运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上世纪90年代,史铁生在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时,对挚友余华说:“希望有生之年,我能把这本小说写完。”余华安慰他:“想什么呢?你肯定还能写好几部。”史铁生幽幽叹一口气:“余华啊,你要知道,残疾人都不长寿。”彼时的史铁生,确诊绝症已有二十余载,他

史铁生:21岁瘫痪、38岁娶妻,59岁去世后肝脏移植给他人

每当回忆起史铁生,很多人都会想到他在《命若琴弦》中的名言,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许多人都知道史铁生是作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而他的一生经历也正如他名字里的“铁”字一样,虽曲折艰难,但他如铁石一般顽强不屈。北京大院里无

2010年,史铁生患病住院,医生问妻子是否救,妻子:不救了让他走

2010年,作家史铁生患病住院,医生问妻子陈希米:“要不要救?”陈希米说:“不救了,让他走吧。”不久史铁生就离世了。岂料,朋友都称赞陈希米:“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在1979年的一个文学杂志《希望》的办公室里,陈希米首次接触到了史铁生的文字,她被这位作家的小说深深

00后为何与史铁生共鸣?重读分享会解答:“遇到困难坦然面对”

未来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凌萌)专栏作家潘采夫近期在地坛采风,随机询问年轻人,你们知道史铁生吗?  不少年轻人回答,是因为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所以来到地坛“寻找史铁生的足迹”。其中,一名母亲陪伴的十几岁女孩脱口而出:“我自以为自己所受的痛苦,其实在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