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浩泉,在中国武术与拳击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一个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武术家,还是一名享誉国内外的拳击家。有“中国拳星”、“香港拳王”的美誉,曾任1957年“十五城市拳击锦标赛”的总裁判长,1958年调安徽大学体育教研室工作,先后担任安徽省大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科研组组长,合肥市武协主席。
他的人生旅程如同一部传奇,从江南水乡的小镇,到国际大都市的拳击舞台,他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了一段段精彩的篇章。
蒋浩泉1917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小而宁静的古镇。在这里,蒋浩泉度过了他的童年,自幼就展现出了对体育的无限热爱。12岁的他已经拥有健硕的体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大庙门口遇到了一位行走如飞的云游僧人,这位僧人肩挑重担却步伐轻盈,仿佛重物不存在一般。蒋浩泉的好奇心被激发,他请求尝试挑起重担,却发现无论怎样努力,担子纹丝不动。僧人见状,看出他有习武的天赋,便决定收他为徒。从此,蒋浩泉开始了他的武术之旅,几年的刻苦训练,他的武艺日益精进,为日后在拳击赛场上的辉煌埋下了伏笔。
14岁时,蒋浩泉进入常州中学,受到了体育教师杨华的特别关照,他不仅学习了查拳,还接触了西洋拳击,这些技艺的融合为他日后在拳击领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次年,他被推荐至南京中央国术馆少年班深造,毕业后前往广东汕头坨江体育会教授武术,不久便远赴香港,这里正流行拳击运动。香港的“青年拳击会”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拳击组织,其中英国拳手艾姆巴是最具人气的选手。蒋浩泉多次观察艾姆巴的比赛,寻找其破绽,时机成熟后,他勇敢地向艾姆巴发起挑战。比赛中,蒋浩泉巧妙地将中华武术与西洋拳击结合,几个回合下来,艾姆巴败下阵来,蒋浩泉因此获得了“香港拳王”的美誉。
抗日战争爆发,蒋浩泉怀揣着报效国家的热血,毅然前往重庆,决定为抗日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1942年,在重庆国泰大学,他参加了一场为抗日募捐的拳击义赛,对手是上海的拳击冠军。这场比赛票价昂贵,却依然一票难求。
比赛那天,场内人山人海,座无虚席,人们迫不及待地想一睹“香港拳王”和“上海拳王”的风采。
“噹”,比赛钟声一响,上海拳王便主动挥拳进攻,只见他滑步迅速,出拳捉模不定,多用左右直拳寻机扑上,而蒋浩泉拳法变化多端,真真假假,速虚实实,指上打下,指左打右,令对方模不指头脑,前两局双方你来我往,打的难分难解,等打到第三局时,蒋浩泉便对上海拳王展开猛烈攻击,雨点般的拳头落在对方的身上,上海拳王最后的防线被攻破,蒋浩泉获得了比赛的胜利,从此名声大噪。
1943年,重庆举办了中外拳击比赛,蒋浩泉作为中方主将,先后迎战英国拳手丘卫梗生和史蒂文森。面对两位强大的对手,蒋浩泉积极制定战略方案,决定一场打前哨战,后一场打硬仗,比赛第一天,重量级拳手丘卫梗生上场,蒋浩泉想,我是轻量选手,虽然从体重上吃了亏,但可发挥我体轻身灵的特点,以点数取胜对手就行,同时还要故意露出自己的一些“破绽”,使第二天比赛的史蒂文森模不着头脑,最终步入自己的圈套,于是,他只发挥七八分水平跟丘卫梗生周旋,以击中对方点数较多,勉强取胜,比赛期间。蒋浩泉还故意暴露出左侧防守不严的弱点,让前来观战摸底的史蒂文森上当。
第二天,身材魁梧,个子超出蒋浩泉半头的英国拳手史蒂文森上场了,他不停地左右,快速挥动拳头轻松地做着空击,显然,他没把蒋浩泉放在眼里。
比赛钟声一响,史蒂文森接连打出左右直拳,作为试探性进攻。蒋浩泉在左右躲闪中进行还击,但仍故意留出左侧空档,几次交手后,双方都挨了几拳,蒋浩泉的鼻子也被打出血了,史蒂文森以为时机成熟,便向蒋浩泉猛扑过去,只见他足力气,用右钩拳朝蒋浩泉“薄弱部位“——左侧猛击
一个月之后,蒋浩泉在重庆和美国业余拳击冠军伯克勒遭遇,前两回合,伯克勒就被蒋浩泉两次击倒在地,尽管伯克勒顽强地站起来,但最终在第三次倒下后,不得不向蒋浩泉的高超拳技低头。
1946年,蒋浩泉的脚步并未停歇,他来到了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拳击高手云集之地,到上海后的蒋浩泉共进行过4场拳赛,其中最激动人心的是1947年11月28日,一场为儿童教养所募款的拳击比赛在上海举行。
蒋浩泉,这位“誉满重庆之香港拳王”,成为了比赛的焦点。他的对手,俄国重量级拳手可克诺夫,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却在上海的拳击台上遭遇了蒋浩泉的挑战。
比赛前夕,上海的报纸上刊登了蒋浩泉的拳击照,他的名字成为了街头巷尾的热议。比赛当天,当红影星王丹凤代表现众为蒋浩泉献鲜花时,场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鲜花和掌声,让蒋浩泉感受到了观众的热情和支持。比赛开始,可克诺夫倚仗自己的体壮力大,想用闪电战尽快结束比赛。于是,直拳、勾拳、摆拳、组合拳如狂风暴雨般地向蒋浩泉袭来。蒋浩泉以守待攻,充分发挥了中国武术闪展腾挪绝技,可克诺夫不但没有把蒋结泉的防线摧垮,而且消耗了自身体力。在守的同时,蒋浩泉导找时机积极反击,第三回合开始后,蒋浩泉开始全面进攻,快捷的拳头密集地落在了可克诺夫的头上、脸上,身上,直把可克诺夫逼的无路可退,这时,他的助手抛上毛巾认输了。
新中国成立后,蒋浩泉先后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放弃拳击。他不仅作为裁判参与比赛,他还手不停笔,更与张登魁合作,编写出版了《拳击》一书,为拳击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1978年,他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体育教学大纲武术教材部分的编著任务,为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随着年岁的增长,蒋浩泉逐渐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对拳击的热爱从未减退。他经常被邀请到拳击队传授拳技,曾任全国武术散手比赛正、副总裁判长,中央警卫部队、广州、上海等武警总队拳击格斗教练。深受年轻拳手的敬爱。2012年1月,蒋浩泉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但他的精神和对拳击的贡献,将激励着后来者。
(注:)蔡永初,1956年全国54KG级亚军,是蒋浩泉先生的学生之一。他的成就,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蒋浩泉先生教学成果的体现。蒋浩泉先生的故事,如同一部拳击史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拳击爱好者,追求卓越,勇往直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