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调,坑惨打工人

一份背景调查通知,让多少求职的职场人又喜又忧。喜的是,背调通常意味着面试已经顺利通过,新工作只差临门一脚。忧的是,背调总是搞得神神秘秘,让人不知所措。多少人一路过关斩将,却因为背调出了问题被拒之门外。如果说简历造假被查出来是情有可原,那么前同事一句张口就来

中国最抽象的大学专业,毕业生抢着去说脱口秀

在这个实用主义盛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哲学就像一位有些跟不上时代的老人,被物质回馈更高的“后浪”专业无情拍在沙滩之上。面对薪资榜单常年垫底的现实,选择哲学确实像主动踏入了一片荆棘地,除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学习,还要面对亲友的困惑、招聘会的冷眼,以及深夜多

中年人,扎堆去酒店开房

对中年人来说,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唯独发福,轻而易举。人生走进下半场,不少人的体重却走起上坡路,但变得油腻,只是中年危机里微不足道的一劫。打工数年,有人没等到八方来财,先等来中年被裁;有人扛着房贷车贷,从此告别逍遥自在;还有人就算熬过这些劫,身上也多出几个结

中年妈妈,扎堆去酒店开房

对中年人来说,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唯独发福,轻而易举。人生走进下半场,不少人的体重却走起上坡路,但变得油腻,只是中年危机里微不足道的一劫。打工数年,有人没等到八方来财,先等来中年被裁;有人扛着房贷车贷,从此告别逍遥自在;还有人就算熬过这些劫,身上也多出几个结

湖北最励志的小透明,28万人怒闯全球各地

中国哪里的人最爱出国闯荡?多数人可能会想到福建泉州、浙江温州这些沿海城市。毕竟它们紧靠港口,船一靠岸,人就顺势上船出去了。但少有人知道,江汉平原深处有一座小城,靠着一条条看不见的“内陆航线”,把乡音撒向了五大洲。它,就是湖北省天门市。0128万华侨的老家,不在

最想“背叛”安徽的城市,含苏量严重超标

“安徽省会是南京”这个老梗,在如今的地域笑话大乱斗里,可能只能打零分。但对一部分安徽城市来说,这不是玩梗,而是生活的日常。比如说,在安徽省的最东边,就有一个小小的“拳头”,伸进了江苏腹地。被称作安徽在江苏“飞地”的天长,东邻扬州,北接淮安,南壤南京六合,很

中国唯一能用欧元的县城?房价高到4万一平

浙江东南部有个小县城,九成土地为丘陵和低山,四周被大山环绕[1]。它曾是浙江七大贫困县之一,交通闭塞,资源有限。但就在这样一个偏远山区,当地人却习惯喝咖啡、品红酒、吃西餐,甚至传言买菜都能用欧元结账。这个地方,就是青田。除此之外,它身上还有多个响亮的标签:人

准点拉屎,你就赢过了90%的中国人

结语一生爱卷的中国人,上班比KPI,下班卷运动量,如今连拉屎顺不顺,也成了默默较劲的指标。有人三天一拉,为便秘焦虑不安;也有人一天三次,拉到怀疑人生。拉不出的痛苦,和拉不停的狼狈,谁也没比谁好过多少。并且在拉屎这件事上,人类永远有新的玄学课题要面对。为了通畅

中国最不容易的大学生,想出头越来越难

即便大学生身价跌成大白菜,许多父母一提起正在念大学的孩子,还是特别骄傲,因为这是家里第一次出了大学生。自改革开放起,大学向更多人敞开了怀抱,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1978年的2.7%,飙升至2023年的60.2%[1][2],越来越多小镇青年改变命运,成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随

中国最缺大学的省,疯狂建大专

在中国,恐怕没有哪个省份,比河南更执着于“大学”二字。这片中原大地,承载着近亿人口,每年近百万学子步入高考考场[1][2]。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始终与庞大人口基数不成正比的高校资源。苦读多年,却难以跨过大学门槛,成为不少河南学子必须接受的现实。这些年,为了扩张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