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唐玄宗不插手,任由哥舒翰固守,唐军能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从后世的观点来看,如果当时唐玄宗没有介入哥舒翰的事务,那么哥舒翰本来有能力阻止安禄山的叛乱。 不仅能够拦截敌军,只需再等待两三个月,待朔方军彻底征服河北,堵住安禄山的退路。到那时,哥舒翰率领潼关守军与朔方军合力围剿叛军,安禄山必然溃败!而且会是迅速的溃败! 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即便发生这种情况,安禄山的覆灭并不会结束这场叛乱。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安禄山的叛军被击败,接下来,由哥舒翰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很可能也会继续反叛,如同安禄山一般!
此外,哥舒翰手下拥有二十万精兵,比起安禄山来说更加难对付!因为哥舒翰控制着潼关这一战略要地。一旦攻克潼关,哥舒翰将迅速进军关中,直逼长安。届时,哥舒翰很可能迅速攻克长安,除掉杨国忠,并对唐玄宗实施废黜。 随后,与哥舒翰对立的地方将领将以拯救皇帝的名义举兵反对哥舒翰。这一情节与东汉末年的历史故事极为相似。 这并非危言耸听。 从唐朝整体历史的角度来看,安史之乱的爆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即使哥舒翰能够阻止叛军并迅速平定叛乱,反抗力量仍将存在。哥舒翰可能很快就会面临与安禄山相似的境地:掌控几十万大军,但下属中有很多人都有造反的念头! 随后,这股力量很可能会迫使哥舒翰走上造反之路。 要真正理解哥舒翰是否能守住潼关,我们需要先了解哥舒翰这位老将是如何逐步被推到固守潼关这一位置的。如果不了解哥舒翰的个人经历,我们很难理解后来发生的事情。
在历史上,哥舒翰是一个典型的藩将。唐朝曾经成功击溃了突厥,西突厥的突骑施部也被唐朝彻底征服,之后被安置在了今天的新疆阿克苏一带。哥舒翰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生的。 由于哥舒翰成长的时代背景特殊,他年轻时生活在武则天执政的时期。在他成长过程中,唐朝高层频繁发生政变,导致政局混乱。然而,与此同时,唐朝的中下层社会却一直保持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是一个太平盛世的时代。 当时,唐朝内陆地区的繁荣景象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在这个时代,几乎全世界的人都以能够到大唐生活为傲。哥舒翰也不例外,作为西域土生土长的人,他对长安的繁华心生羡慕。据说,哥舒翰家在西域非常富有,能够供给他挥霍无度。 随着年岁渐长,他决定启程前往长安,在那里寻找生计。 然而,一抵达长安,哥舒翰很快就领悟到:在这座城市谋生着实不易! 虽然哥舒翰家境殷实,但在长安这座城市里,这点财富并不值得一提。更何况,长安当时盛行着强烈的民族歧视。身为西域人的哥舒翰在这里很难得到权贵们的青睐,金钱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济于事。 就这样,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某天哥舒翰觉醒了。
看来,富贵无法解决一切,权力才是关键! 但哥舒翰却发现,以他的身份和情况,要想做官实在太难了!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哪位权贵会考虑提拔他。参加科举考试?以他的能力,很可能无法通过。于是,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投身军队上。 当时正值唐玄宗执政时期,唐朝内部正进行军制改革,而长期和平使得中原百姓不愿意前往边疆服役。相反,许多边疆民族热衷于参军,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在战场上立下功勋,就能得到晋升的机会。对于缺乏上升途径的边疆民族来说,这无疑是最佳选择。 请注意这个特点。 唐朝中期的特点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在这场动荡中,唐朝的主要部队大多数并非中原人,而是来自边疆民族。这些边疆民族在唐朝鼎盛时期常常受到压迫,这也是安禄山叛军中下级士兵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哥舒翰的人生在这时迎来了转折。决定投身军旅后,他前往了十大军镇之一的河西军镇。在这里,哥舒翰很快适应了军旅生活,展现出了他的才能,多次在战场上立下功勋。
很快,哥舒翰在军队中升至高层。 在公元746年,即安史之乱爆发前十年,哥舒翰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转折。当年,河西军镇的领导换了人。新任节度使名叫王忠嗣。 王忠嗣的到来再次改变了哥舒翰的命运。 简单来说,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干儿子。他年轻时被唐玄宗收养在皇宫中,与几位皇子一同成长。成年后,唐玄宗对他的培养方式类似于汉武帝对待霍去病。 王忠嗣成年后直接进入军队。他本身也相当有战斗力,几年内就晋升为节度使。 到了746年,为了便于与吐蕃作战,唐玄宗命令王忠嗣兼任四镇节度使。整个唐朝一半的精锐军队都由他管辖。相较于王忠嗣巅峰时期的权势和声望,后来造反的安禄山在这方面差了许多。
因此,当王忠嗣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并空降到河西军镇时,哥舒翰作为一名藩将,自然毫不犹豫地归顺于他,迅速成为了他的心腹之人。这并不奇怪,因为王忠嗣本身实力雄厚,很容易获得部下的尊敬。 作为一名藩将,哥舒翰之前从未遇到过如此有背景的领导。王忠嗣的巅峰时期在整个唐朝军方无人可敌,皇帝是他的干爹,太子与他一同成长。对于哥舒翰来说,这样的领导自然是值得追随的。 除了哥舒翰外,王忠嗣所管辖的四个军镇——河西、河东、朔方、陇右的高级将领几乎全都成了他的忠实追随者。而在这些人中,哥舒翰更是王忠嗣的铁杆支持者。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样的王忠嗣后来却遭受了不幸。 王忠嗣的倒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简而言之,当时掌握权力的李林甫设计了一个陷阱,诬陷王忠嗣企图拥立太子谋反。这一事件曝光后,唐玄宗自然要进行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有关部门不得不对王忠嗣实施严刑拷打。尽管最终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王忠嗣仍然受到了严惩。唐玄宗担心他可能会心存怨恨,因此不敢再继续使用他。 最终,王忠嗣被流放到地方担任太守,完全脱离了军队。在地方任职期间,由于之前受到审讯时的刑伤和心情低落,他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王忠嗣去世时,距离安禄山的叛乱仅有六年的时间。 由于王忠嗣的倒台事情复杂,因此,他被捕后,原本在他麾下的四镇将领们纷纷上书为他求情。在其中,哥舒翰无疑是最积极的一个,因为对于他来说,王忠嗣是最大的靠山。 因此,在王忠嗣被诬陷后,哥舒翰曾致信唐玄宗,表示愿以自己的官位为王忠嗣担保。这次四镇将领的求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如果没有他们的求情,王忠嗣可能会遭遇更惨的结局。 然而,这次上书也引起了唐玄宗的警觉,意识到王忠嗣的权势过大。但是,如果将王忠嗣手下的这些将领全部替换掉,四大军镇就无人可用。 因此,唐玄宗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他将王忠嗣之前的权力分散给了下属的将领,比如哥舒翰就逐渐晋升为河西节度使,被授予府仪同三司之职。这些实权将领从王忠嗣的倒台中获得了实际利益,自然不再闹事。 随着哥舒翰的节度使职位的晋升,他正式进入了唐朝高层官员的行列,也开始接触到了许多以前未曾涉足的政治斗争。例如,杨国忠曾试图拉拢他,希望与他合作对付安禄山,并曾提议与哥舒翰结为亲家,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随着他的升职,哥舒翰在担任节度使两年后,却因酗酒过度而突发中风。这场疾病使他无法再率领军队,被迫返回京城养病。 不久之后,安禄山发动了叛乱,导致潼关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先后丧命。唐玄宗紧急命令哥舒翰前往潼关,率军抵御叛军,此前他只在京城养病,未曾参与战事。 在哥舒翰抵达潼关之前,这些就是他的全部经历。 尽管哥舒翰的经历似乎与战争无关,但却直接影响了接下来的战局。了解了他的过往,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是否能够守住潼关。 当哥舒翰抵达潼关时,唐朝紧急调集了河西和陇右两大军镇,几乎二十万大军全数汇聚于潼关,交由哥舒翰统领。同时,唐玄宗还下令,朔方军从山西出发,直捣河北,企图切断安禄山叛军的后路。 然而,这一举措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情况。
眼下,唐玄宗所能动用的三大军镇,全都是由王忠嗣管理过的。王忠嗣曾统领四大军镇,其中河东军镇被唐玄宗移交给了安禄山,如今已沦为叛军的据点。 剩下的三大军镇,成为了唐朝对抗叛军的主要力量。这些军队的高级指挥几乎全都是王忠嗣麾下的将领。 特别是河西军镇,曾长期由哥舒翰管理。在他的统治下,河西军对他的命令绝对服从。此外,在这三大军镇的下层,士兵们对唐朝朝政的腐败深感不满,甚至滋生了反叛的念头! 哥舒翰抵达前线后,率领二十万精锐大军,加上潼关地势险要,局势立刻趋于稳定。在兵力上,他所统领的军队已经超过了叛军的数量。而潼关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相比之下,叛军主要依赖骑兵野战,攻城方面并不擅长。 因此,叛军在短时间内想要攻克潼关是不现实的。 除了潼关方向外,叛军在其他方向上也遭遇了巨大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愈发不利。
在南下的道路上,叛军遭遇了一个名叫张巡的人物。张巡率领着一支势力,以睢阳为中心,与叛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抗,这场被称为睢阳之战。尽管这场战斗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但却有效地挡住了叛军的前进步伐,使其无法进一步侵占江南地区。甚至连河南省都成了他们的困局。 与此同时,在叛军与唐军的对峙中,由郭子仪率领的朔方军突袭了叛军的根据地,迅速夺取了许多城池。这使得安禄山处境艰难,失去了稳固的后方。 最为关键的是,在叛乱初期,安禄山对叛军的掌控力很弱。这导致了叛军南下后的肆意烧杀抢掠,而被叛军占领的地区民心仍倾向于唐朝,对叛军深恶痛绝。这种情况使得叛军在已占领地区难以获取足够的补给,陷入了困境。 在哥舒翰跨越潼关之前,叛军面临着极为困难的境地。 可以断言,在哥舒翰涉足潼关之前,叛军已经陷入了绝境。想要继续攻陷潼关,几乎是痴人妄言!而且,只要哥舒翰能坚守一段时间,叛军注定会被困于死地!至于保卫潼关,凭借我方兵力和地理优势,任何懂军事的将领上场都能轻松守住! 这是一个被后世史学界几乎普遍认同的结论。
然而,唐玄宗却无法承受让哥舒翰继续坚守的压力,因为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 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唐玄宗没有下令哥舒翰出关,历史会如何演变呢? 如果哥舒翰没有出关,郭子仪在最多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就能征服河北,彻底摧毁安禄山的根据地。失去了后方支持的叛军将迅速陷入内部崩溃,面对失去扩张空间和供给线的局面,他们必然会彻底溃败。 随后,唐军将能够迅速出兵,直捣安禄山老巢,平息叛乱。 然而,哥舒翰将迅速重新集结叛军,并恢复他们的组织纪律。很快,他手下将拥有三十万以上的精锐士兵。此时的哥舒翰不仅掌控着广大地区以洛阳为中心,还控制着潼关这一天险。 更为关键的是,在哥舒翰统领的军队中,大多数士兵依然对唐朝统治心存不满,他们内心渴望着反叛。 在哥舒翰镇守潼关期间,曾有人向他提议:可以留下三万兵马守卫潼关,剩余大军直逼长安,以清君侧的名义先铲除杨国忠再说。
这个建议在正史中有明确的记载。 根据当时其他人的传记,可以清楚地看出,哥舒翰麾下的许多将领都有类似的想法。这些来自各大军镇的将军大多并非中原人,而是所谓的“藩将”。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他们本能地倾向于反叛或清君侧! 哥舒翰花了大力气才挡住了这种压力,没有在当时选择出兵长安。考虑到哥舒翰之前的经历,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他选择出兵长安,河西军的精锐将绝对听从他的指挥。 因此,如果安禄山叛乱被平定,接下来掌握三十万甚至更多精锐士兵的哥舒翰很可能会以清君侧的名义直接进攻长安。一旦攻入长安,后续剧情很可能与东汉末年相似。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叛乱平息后,哥舒翰本人对唐玄宗极为忠诚,成功镇压了下属的不满情绪,唐朝迅速恢复了稳定。然而,这场叛乱并未解决底层矛盾,反而让高层误以为天下太平。 随后,大约二三十年后,唐朝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可能会彻底推翻唐朝。
因此,根据历史记载,若唐玄宗未曾下令哥舒翰出关,那么哥舒翰守住潼关的能力毫无疑问。然而,随后唐朝内部的深层矛盾依然存在,无法解决。因此,叛乱和农民起义终将发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哥舒翰是否成功守住潼关,大唐的繁荣盛世注定难以延续。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