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中国过春节,太高兴,太激动了!”刚刚落地北京的西班牙小伙子Andrew,在首都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入境大厅通关时,兴奋地说。此时的航站楼内已披上节日盛装,洋溢着浓厚的春节氛围。一直以来,Andrew对中国文化都怀有浓厚的兴趣,一下飞机,他便被喜庆的中国结所吸引。

七人五种外语,北京边检“春语”温暖外籍旅客中国年
第一次到中国过春节的西班牙旅客Andrew,与女友一起从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边检现场入境。

今年是首个“非遗版”中国春节。Andrew陪伴中国女友一起回家过年,“中国对西班牙实行免签政策,非常方便。这次计划在北京待一周时间。”几分钟后,他们的入境手续办理完毕,“谢谢你们,春节快乐!”“春节快乐!”检查台上,边检民警报以微笑,同样送上了节日祝福。

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的持续扩大,北京口岸入境游火热不减,尤其是中国传统新年,更是吸引了众多外国人前来体验。来自伊朗、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等中亚、西亚、非洲国家的航班,多在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降落。这些国家的旅客大多不擅长英语,这对边检民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人五种外语,北京边检“春语”温暖外籍旅客中国年
北京边检总站“春语”多语种服务组成员。

北京边检总站执勤四大队执勤三队,组建起一个“春语”多语种服务组靠前服务,“服务组成员共有7人,涵盖英、法、俄、韩、德五种外语。我们要用好语言优势,提升国门形象和旅客通关体验。”服务组负责人马丽芳说。

清晨,从阿拉木图飞往北京的KC267航班准时降落,一百多名来自中亚地区的旅客,兴奋地步入二号航站楼入境大厅。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年迈的哈萨克斯坦老人库拉诺夫手持一本崭新的护照,眼神中满是迷茫。远处走来一位身穿制服的女民警,她面带微笑,用流利的俄语轻声询问:“您好,需要帮助吗?”老人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满满的感激。在民警艾喜玲的帮助下,第一次来中国探亲的老人顺利通关,与家人共度新年。

七人五种外语,北京边检“春语”温暖外籍旅客中国年
北京边检总站民警为出行旅客办理边检手续。

“这儿有个阿尔及利亚人不会说英语,入境卡也没有填完整,交流不了可怎么办呀?”AH3060航班旅客到达后,新警李明遇到了困难。“让我来试试!”法语专业毕业的民警崔竹青自告奋勇,尝试着与旅客用法语交流。

“Pourriez-vous parler français ?”(您会说法语吗?)“Oui, oui, bien sûr!”(是的是的)阿尔及利亚旅客艾哈迈德瞪大了眼睛,迫不及待地说起自己的经历。原来,第一次来中国旅游的他,出发前找好了翻译人员,但由于手机没有信号,一时联系不上。核实完信息后,艾哈迈德在崔竹青的指导下顺利办理了入境手续。接过护照,他笑着说:“中国,真棒!”

“阿尔及利亚人也说法语吗?”李明好奇地问。“当然啦,非洲是全球最重要的法语区域。”崔竹青解释。“原来是这样,又长知识了。”李明感叹道。

话音未落,从HY505航班走来一位乌兹别克斯坦旅客,无论问他什么,他都用俄语回答。艾喜玲一路小跑着从远处赶来,用流利的俄语帮助旅客解决问题。这样的场景,几乎是每个勤务班里的常态。

“春语”多语种服务组,如同他们的名字一般,用春天的温暖和语言的桥梁连接着世界与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里,语言不再是障碍。在每一次微笑与交流中,旅客们感受到的是新时代中国的开放与包容。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