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家长过度参与,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不适用于高等教育,更不值得提倡

大学生都已成年,成绩有必要告诉家长吗?

据澎湃新闻4月8日报道,近日,浙江大学本科生的期末成绩单寄给家长,引起热议。据了解,此现象并非孤例,全国有不少高校的部分学院在期末给家长寄送成绩单,有的还附专业排名。有学生直呼崩溃,“感觉像是回到了高中。”

高校寄送成绩单的初衷,无疑是希望促进家校联动。在家长眼里,就算孩子上了大学,也是心中放不下的牵挂。通过这份成绩单,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课业情况、心理状况,也可以帮助其规划读研、留学、就业等未来选择,情感上得到慰藉的同时,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然而,学校把成绩单寄给家长,学生乐意吗?大学阶段的分数低能说明什么问题?从眼下的舆论看,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一方面,大学毕竟不是高中,成绩不再是绝对的标尺。如果高校单纯反馈成绩,不谈综合考量,那么就跳不出“唯成绩论”的怪圈。无法作出客观多元的评价,又被过度告知,这样的成绩单怕是“满纸荒唐言”。

另一方面,可长远来看,大学生已是成熟独立的个体,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寄送成绩单,或许是提醒父母要为孩子的成绩负责,但可能引发学生的焦虑、反感,甚至是抗拒。学校和家长过度参与,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不适用于高等教育,更不值得提倡。

孩子不断长大,家长的角色发生转变。从耳提面命的长辈到坚强的后盾,相应地,学校也要进一步厘清与家长互动的边界,减轻学生的依赖思维,尽可能地避免培养“巨婴”。

假使部分学生自主性不强,前期需要得到关注,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出现学业警示(比如考试不及格),或是家长主动要求时,有选择地寄出成绩单,向关切的家长反馈情况。如此,才能让“知情”的权利和边界更加清晰和明确。

高校反馈相关情况,应该更加稳妥和周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和隐私权。同时,建立并完善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灵活、人性化的方式反馈给家长,而不是简单地寄送一份成绩单。

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更何况大学?须知,大学生活不限于数字,个人成长不限于书本。在这件事上,我们不妨多听听学生的声音。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怎样“教”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大学学习靠自觉,我认为学校和家长也要保持自觉,适度放手而不撒手。广阔天地,年轻人大有可为。(正观评论员 韩静)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任思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