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听从徐庶的建议,屈尊下驾来到南阳,拜会隐居在此的一代贤才诸葛亮。经过“三顾茅庐”的考验之后,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向他献上有名的“隆中对”战略,一举奠定三分天下大业。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各派武装势力进行了详尽分析,对割据江东的孙权给予了高度重视,“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诸葛亮一句话,淋漓尽致地说破了江东孙权的实力和本质。

江东孙权看似在三国时代实力不算最强,但却拥有其他各路诸侯难以比拟的两大优势。一是“贤能为之用”,江东英才荟萃,能人辈出,仅仅大都督一职,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令人艳羡不已。相比之下,蜀国在人才延续性方面就寒酸得多,诸葛亮和五虎将一死,就只剩下姜维独撑危局,虽不欲亡岂可得哉。 江东的第二个优势是“国险”,拥有长江这样一道天堑鸿沟,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起强大的水师部队。在航运技术和船舶制造业尚不发达的三国时期,想在吴国水师的强力阻击下突破长江防线,简直势比登天,所以诸葛亮才会说“此可为援而不可图”。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出动数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妄图一举吞并东吴,一统河山。但曹操的部队大部分是北方步兵,不习水性,不谙水战,结果在孙刘联军的阻击下,遭遇毁灭性失败,狼狈不堪逃回中原,从此曹操终生不敢南下一步。

公元221年七月,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刘备出动大军,也是水陆并进,从西往东顺长江而下,向东吴发起大规模进攻。东吴名将陆逊临危不惧,采取诱敌深入、步步为营之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适时发动反击,一代枭雄刘备折戟沉沙,险些片甲不还。

然而,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起对吴国的灭国之战。长江天险这次却被成功突破,吴国军队一败涂地,吴主孙皓被活捉,吴国就此灭亡。曹操刘备都不能突破长江天险灭掉东吴,司马炎是怎么做到的? 吴国这次之所以没能在长江天险庇护下躲过一劫,有两大原因。内因是当时的吴主孙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暴之君,民心尽失。《三国志》记载了孙皓的斑斑劣迹:“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破坏诸营,大开园囿,起土山楼观,穷极伎巧,功役之费以亿万计”。

他的姬妾的恶奴光天化日之下杀了人,受到司市中郎将陈声的依法惩处,孙皓暴怒不已,“烧锯断声头,投其身于四望之下”,简直比纣王还要残暴。失去了臣民的拥戴,孙皓的失败已是不可避免之事。 外因则是晋武帝司马炎雄才大略,采取了极为高明的战略战术。他没有像曹操刘备那样集中力量攻其一点,那样很容易遭到吴军阻遏,而是采取了多点突破、分进合击的战术,从益州出兵从西往东打,从江淮出兵由北往南打。两条战线合计出动6路大军,超过二十万兵力。 司马炎这一招非常有效,吴国军队根本无法判断晋朝军队主攻方向在哪里,只得平摊分散兵力处处布防,使得整个防线处处兵力薄弱,结果哪里也没守住,在晋朝军队雷霆一击之下全线崩溃,吴国就此灭亡,三国至此重归一统。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