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这两天,有个消息估计让不少家里有娃的朋友眼前一亮:

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所有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也就是幼儿园大班,免除保育教育费。

这个政策文件叫《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

注意“逐步”这两个字,这说明这次免掉大班学费,很可能只是个“前菜”,未来会陆续出台出更多的和学前教育相关的优惠政策。

这事儿为什么值得聊?

因为以前我们老说“九年义务教育”,指的是小学到初中,国家兜底。

但幼儿园呢?

它一直是个尴尬的存在,属你想上就上,不想上也没人管,但想上的话,就得自己掏腰包。

公立的挤破头也得排队,私立的呢,那价格简直让人肉疼(这几年好像已经不怎么挤了,但还是贵)。

说白了,这块儿一直有点乱,国家管得不多,老百姓花钱却花得真心累。

现在,国家终于出手了。

别小看这“最后一年免费”,这个口子一旦撕开,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这很可能只是个开始,一个明确的信号。

今天能免一年,明天就可能免三年。

最终的目标,也许就是把幼儿园彻底纳入义务教育,形成一个从幼儿园到初中的12年义务教育。

那么,这到底能给咱老百姓省多少钱?

但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一年下来,实打实能省下几千块。

在一线城市,这笔钱可能接近一万;

在二三线城市,三五千块也跑不了。

我知道,肯定有人要吐槽了。

“这不就是一张玛莎拉蒂5元优惠券吗?”

跟动辄几十万的养育总成本比,这几千块钱确实看着不多。

但我觉得,看问题的角度可以换一下。

这5块钱,重要的不是面值,而是谁给的,以及为什么给。

它代表的是一种姿态,是国家终于开始正视“生得起、养不起”这个老大难问题了。

这可能是一个开始,一个从过去的“口头鼓励”到“真金白银”的转变。

有,总比没有强。

有这个开始,总比连开始都没有强,对吧?

对于那些每个月都在计算奶粉钱、纸尿裤钱、早教班费用的家庭来说,这份补助来得正是时候。

在今天这个环境下,任何一份真金白银的体恤,都值得被看见。

但说真的,最近的育儿补贴政策力度,也让我有点看不懂了。

不能说“频繁”,简直是“急切”得有点反常。

以前,家里有孩子最多也就是抵扣点个税,对大部分连纳税门槛都够不着或者刚够着的家庭来说,基本等于没有。

可你看看今年,八月上旬还没过完,先是一个三年无限制补贴10800,围观群众还没反应过来,现在又是学前一年免费。。

这种感觉,就像你身边那个最抠门的朋友,突然一周请你吃两次大餐,还次次抢着买单。

你第一反应肯定不是受宠若惊,而是吓得一哆嗦,脑子里开始疯狂倒带:我他丫到底抓住他什么把柄了?

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惊吓的“惊”。

不过冷静下来想想,这份急切,我其实挺能理解的。

说白了,是真的急了。

一方面,国家的生育率数据已经不是“不好看”了,而是“惨不忍睹”。

维持人口不增不减,需要一对夫妻平均生2.1个孩子,这叫“更替水平线”。我们现在是多少?

1.0左右。

这意味着什么?

差不多每过一代人(30年),新出生的娃就直接腰斩。

这事儿就特别有戏剧性。

想当年搞计划生育,是怕大家生太多,目标是把生育率控制在更替水平线以下,但又不敢偏离太远。

决策者们可能觉得,生孩子是人的本能,只要口子一开,大家还不玩命生?

这种政策惯性一直延续到2015年。

更有意思的是,2014年,有位顶级专家(对,就是你想的那种“砖家”)发论文预测,说一旦放开二胎,接下来几年出生人口会爆炸,达到4995万的峰值,直接把生育率干到4.5。

他觉得这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有关部门也采纳了他的观点,还好国家最后没完全听他的。

结果呢?

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现实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出生人口别说爆炸了,连个响都没听见,跟之前比几乎没变化。

二胎的生育意愿被快速消耗完之后,人口曲线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往下掉。

到2022年,新生儿已经不到1000万,和最高点比,直接腰斩。

后来又放开三胎,到现在基本不限制了,但大势已去。

专家的预测,彻底成了一个笑话。

另一方面,从别的国家的经验来看,等到生育率低到谷底再想用钱来“催生”,基本等于打水漂。而我们的生育率在1.3这条“极低”线上,已经徘徊了四年。

光看宏大叙事没感觉,我们聊点扎心的:第一批90后,今年都35了。

从数据统计来看,育龄妇女过了40岁,自然受孕的概率只有5%了,45岁就接近为零了。

当然,总有反例,现在也有各种辅助生殖技术,40多岁生孩子不是不可能。

但终究,生孩子这事儿的窗口期,就那么几年。

当90后也即将集体告别最佳育龄,那些躺在账上的生育补贴预算,正在变成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现在省的每一分生育补贴,未来都要用十倍代价填补人口窟窿 —— 但那时,连填窟窿的人都没了。

但很多事坏就坏在,有钱的时候不做,没钱的时候急了。

谁都清楚,今天的中国不缺人,我们依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国,老板嘴里那句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想必很多人也感同身受。

但在工业化的浪潮中,人口结构的重要性,远胜于人口总数。

我们现在的人口结构,是个“橄榄球型”——中间胖,两头尖。

这要是财富结构,那简直是理想社会。

可惜,它是人口的。

“上部宽”意味着重度老龄化,而且从2022年开始,每年有超过2000万人退休,这个趋势会持续十年。

“下部窄”意味着少子化严重,未来几年新生儿可能要跌破800万。

官方预测,到2049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0-14岁的孩子可能不到10%。

一个“图钉型”的社会就此诞生。

到那时,什么生产优势、规模优势、创新优势,在一个老人社会里,都会变得黯然失色。

之前一个讨论比较多的观点是,基本养老金将在2035年耗尽(《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20-2050》)。

其实何止养老金?

整个社保体系,本质上就是年轻人用自己交的钱,养活着上一代人。

无论是直接的社保,还是间接的,比如高昂的房价(这何尝不是对年轻人定向征收的“成家税”?)。

资金池消耗以后,现在的缴纳者怎么办?

答案总是那句,相信后人的智慧。

但要是后人的智慧就是没有后人呢?

当然,这只是我胡思乱想,一个平行世界的可能。

最后,说回现实,我还是特别好奇今年的新生人口数据。

去年的结婚数据已经是1980年有完整数据以来的单年度最低值。

而在中国,绝大部分孩子是婚内生育,所以结婚数就是第二年出生人口的“先行指标”。

按去年的结婚数来算,今年的新生儿大概在835万到860万之间,虽然又跌了百万,但也算意料之中。

所以我大胆猜一下:下半年这些补贴政策这么着急忙慌地出来,很可能是上半年的数据已经难看到没法看了。

全年加起来……该不会,连7字头都守不住吧?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猜测,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可能。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多谢阅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