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原本是益州的一个郡,是益州的门户,然而在东汉末年,张鲁却斩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司马张修,并脱离益州,自立门户,成为汉中的土皇帝,割据汉中二三十年。益州牧刘璋终其一生,都没消灭张鲁,收复汉中,反而被张鲁多次侵扰。后来,曹操讨伐汉中,张鲁岂是曹操大军的对手,很快被曹操击败,乖乖投降了曹操,汉中落入了曹操之手。


       刘备见曹军占据益州门户汉中,他为了蜀汉的长治久安,于是倾益州全部兵力攻打汉中,经过三年的艰苦作战,黄忠于定军山阵斩曹军主帅,取得汉中之战的最后胜利。此后,汉中一直被蜀汉牢牢掌握在手中,直到蜀汉灭亡。
       汉中是蜀汉和魏国交战的前沿阵地,关于汉中的防守,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以魏延为首的“重门之策”,御敌于国门之外,第二种是以姜维为代表的“敛兵聚谷”战略决策,诱敌深入,再伺机与敌决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此二人的军事水平高下立判。


       魏延的“重门之策”
       魏延之所以制定这个防守决策,他是基于汉中的地理位置做出的。汉中处于汉水中上游,四周被秦岭和巴山环绕,秦岭在北,巴山在南,敌人要想进入汉中,只有从山中小路进入,别无他路,汉中的地理位置非常显要,易守难攻。魏延根据汉中的地理位置,制定了“重门之策”,核心思想是在汉中的东、南、北门等各路关口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各隘口遥相呼应,形成立体防御。
       如果曹操带领全部军队来攻打,汉中层层防御的坚固工事可以将其挡在汉中之外,等待益州本土援兵的到来,然后一举击退来犯之敌,如果只是曹魏的一员上将带领十万大军来袭,魏延可以在确保守住汉中的情况下,击退曹军,取得胜利。魏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镇守汉中十年,汉中安然无恙。后来王平接任,镇守汉中,碰到曹爽十万大军讨伐,他按照魏延留下的“重门之策”防守,死守汉中。汉中固若金汤,王平最后击退曹爽大军,令蜀汉转危为安。


       姜维的“敛兵聚谷”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大将军,他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军事才能很强。由于连年北伐,蜀汉国力早已严重透支,老百姓已经无法负担战争的赋税了。费祎主政蜀汉后,休养生息多年,蜀汉才勉强恢复了一些元气,然而费祎不幸被刺杀。费祎死后,姜维成为蜀汉大将军,掌握兵权,受限于蜀汉的国力,对汉中的军事部署作了较大的调整。
       姜维为节约军费,放弃了许多汉中的外围据点,将裁撤的各据点士兵适当收缩,集中兵力于阳平关、乐城、汉城少数几个据点,和敌人周旋,被称为“敛兵聚谷”。姜维的战略类似于诱敌深入,关门打狗,如果实施成功,能够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取得胜利。然而,姜维的这个战略也有很大的缺陷,残留的少数几个据点比较孤立,万一这些据点守不住,或者这些据点有人投降,那么汉中便彻底丢了。事实也正是如此,阳平关副将蒋舒在魏军到来时,出卖了主将傅佥,开城门归降了魏国,阳平关陷落,导致汉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丢失。


       结语
       魏延主张死守汉中,寸土不让,汉中牢牢掌握在蜀汉手中,御敌于国门之外,等待援兵,姜维却认为汉中不可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敌人放进汉中后,关门打狗,导致汉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丢失,间接致使蜀汉灭亡,此二人的军事水平高下立判,魏延的军事水平远高于姜维。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