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首个全面战略伙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年来,中国和塞尔维亚务实合作成果丰硕,是携手发展、共谋繁荣的好伙伴。

友谊桥飞架多瑙河岸

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的五分之一流经塞尔维亚境内。水域充足,河流密集,使得桥梁不仅是塞尔维亚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更是一个民族精气神的象征。上世纪70年代走进中国百姓生活的前南斯拉夫二战影片《桥》,就以桥梁为故事脉络的载体,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斯拉夫民族对于勇气与信仰的执着,感染了不少中国观众,而一曲《啊!朋友再见》更是让人久久难忘。

然而自二战结束后重建潘切沃大桥以来,塞尔维亚已经有近70年未在多瑙河上新建大桥了。贝尔格莱德泽蒙区的居民想去河对岸的博尔察区,需要绕路到20公里外的潘切沃大桥。在央视采访泽蒙区的一位老人时,他说很多泽蒙区的居民因为交通不便利,没有办法到贝尔格莱德市区工作,甚至会认为泽蒙老区就是贝尔格莱德的尽头。

2014年12月18日,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贝尔格莱德泽蒙-博尔察大桥竣工通车仪式举行。

2014年12月18日,由中方提供优惠贷款、中国公司进行项目实施、中国建筑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座大桥——贝尔格莱德“泽蒙-博尔察”跨多瑙河大桥胜利竣工。大桥不仅串联起两条欧洲重要公路的走廊节点,还加强了多瑙河南北两岸的联系,只需要20分钟就能通过1.5公里长的泽蒙-博尔察大桥走到河对岸,泽蒙-博尔查两区的居民出行方便多了。大桥项目中塞员工的比例是1:3左右,项目里有46.6%的工程建设由当地企业分包施工,这也为塞尔维亚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更带动了贝尔格莱德市基础设施市场的发展。该桥被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中国桥”或者“友谊桥”。

“友谊桥”的建成让目光挑剔的欧洲市场看到了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地区的基础设施领域样板工程,也让有基础建设重地之称的西欧有了中国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桥梁道路是我们留给后人的礼物。”武契奇这样评价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南斯拉夫工程技术人员与中方人员合影。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

曾经的“南斯拉夫”,现在的塞尔维亚与中国的友谊源远流长、交织绵延。90年代初,正是在前南斯拉夫专家的支持下,山东建起了第一条济南到青岛的高速公路。如今,一大批中国企业在塞尔维亚承建道路、架桥梁、铺铁路:2019年,山东高速集团承建的E763高速公路奥布雷诺瓦茨—利格段通车;2023年,由中企承建的E763高速公路新贝尔格莱德-苏尔钦段、贝尔格莱德绕城高速公路路段相继通车;2024年4月25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匈塞铁路的诺苏段实现铺轨贯通,到今年年底塞尔维亚段完全建成后,塞尔维亚民众从首都到塞匈边境就只需要不到两个小时,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梦工厂铸造幸福生活

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工业城市斯梅代雷沃,很多人的人生梦想是从一家老牌钢厂开始的。这座工厂成立于1913年,以前的名字叫斯梅代雷沃钢厂。在鼎盛时期,钢厂贡献了斯梅代雷沃市40%的财政收入,雇佣了5000多名职工;另外,还有1600余家当地供货商,间接提供了16000多个岗位。许多家庭几代人都在这座钢厂工作。钢厂这些年波澜起伏的命运变化,留给当地居民刻骨铭心的记忆。

2003年,这家塞尔维亚国有工厂被一家美国企业收购。同年,刚结婚的米罗斯拉夫·拉达诺维奇入职钢厂。一有了工作,他便用手头不多的积蓄买地为自己和爱人开建新房。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钢厂开始连年亏损,职工的工资被降了两次,还不能按时发放。原来有意向米罗提供贷款的银行也改变了主意,他的房子时建时停,只好凑合住在刚盖起来的半毛坯房里。

2012年,美国企业宣布撤资,塞尔维亚政府以1美元的价格重新收回了钢厂所有权,但也收回了一个巨大的包袱,因为钢厂一年至少亏损1.2亿欧元,5000多名员工的工资只能从国家的财政补贴中支出。那一年,米罗建了9年的房子彻底停工。他说,那时每天清晨,工友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远眺厂里的烟囱是否冒烟。如果冒烟就意味着当天会开工,这样他们的生计就有着落。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已经结婚9年的米罗都不敢下决心生养一个孩子……

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以4600万欧元收购了当时连续亏损7年的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了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河钢塞钢),并承诺原钢厂5000名员工一个也不辞退。

接手后的第二个月,为了重振士气,公司给每人发放了奖金。这让米罗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有了继续修建家里那个“烂尾楼”的念头。因为有稳定的收入,他的贷款申请顺利通过了。房子从恢复动工,到最后建成入住,米奇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2016年底,经过不到8个月的努力,连续亏损7年的钢厂有了很大起色,产销量均创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

2023年10月14日,米罗一家人在自家房子前合影。来源:河北日报

2017年5月,米罗的女儿出生了。钢厂的变化让米罗的烦恼消失了,他的梦想正在一个个实现……

如今,斯梅代雷沃市的人口已从10万增长到12万。算上工厂员工和家属,以及为河钢塞钢提供配套服务企业的员工,河钢塞钢直接关系着斯梅代雷沃市三分之一市民的生活。2023年,钢厂为当地贡献产值7.95亿欧元,占塞尔维亚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15%。

来自中国的希望,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一座钢厂,幸福了一座城市。”当地百姓这样评价。

从不屈的歌声到声援的歌声

1999年4月3日,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在贝尔格莱德采访“歌声鼓舞我们”音乐会后,深情地写下了通讯《不屈的歌声》,赞颂塞尔维亚人民的民族气节将代代相传。

2020年2月22日,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在“塞尔维亚人民永远和中国兄弟在一起”音乐会上,当地民众手持中国国旗表示对中国的支持。来源:新华社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2020年2月,在中国人民全力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贝尔格莱德再次成为了连接中塞两国人民情感的桥梁。一场主题为“塞尔维亚人民永远和中国兄弟在一起”的音乐会在这里举行,到场的塞尔维亚各界人士用中文高喊“中国加油”。同年3月,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时,中国政府向塞尔维亚派遣抗疫医疗专家组帮助塞尔维亚应对疫情,武契奇总统亲自到机场迎接并亲吻五星红旗,如此场景至今温暖人心……

2022年10月,由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和山东大学联合举办的“蒲公英”中文培训项目启动,为塞尔维亚中资企业培养当地复合型语言人才,进一步推动中国、塞尔维亚之间的文化交流。

2024年4月25日,“中国影像季”塞尔维亚展映活动在贝尔格莱德启动,向塞尔维亚观众展现新时代中国的蓬勃生机,讲述中塞友谊的动人故事,传递两国文明互鉴、互利合作、发展共赢的美好愿景。与此同时,塞尔维亚政府正积极推动塞尔维亚纪录片走进中国,今后中国观众不仅能够从《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经典作品中回顾塞尔维亚的历史,更可以通过纪录片了解塞尔维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发展的现状,展望更加繁荣的将来。影视交流将成为中塞两国人民民心相通交融的一座新的桥梁。

(海报新闻编辑 姜晖 综合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