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历史文化学者打算开挖一座帝王陵寝,至于目标和方案也早就规划好了,那就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合葬的长陵。
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这些学者们一连找了好几个月,结果却没能找到长陵的所在地。
虽然明长陵的位置学者们都知道,史书上对长陵的记载也十分详细,长陵的位置就在天寿山主峰南麓。可是长陵的面积那么大,想要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也并不容易。
开挖帝王陵寝,这是好不容易才争取下来的项目,可一直找不到长陵的入口,这算哪门子事?吴先生气的都差点破口大骂了,甚至打算掘地三尺来寻找,可关于长陵的入口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
说起来,也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倒霉。正好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来报告说明定陵的地宫砖墙塌了几块,问是否要修缮一下。
历史学者们一听,都到了这个份上了,还修什么修啊?既然找不到明成祖长陵的地宫入口,那就干脆改为挖掘万历皇帝的定陵吧!反正这也是现成的。
当时这些学者们恐怕没有意识到,就这么一个看起来十分草率的决定,造成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大灾难。
定陵考古不能说没有成果,但是相对于造成的破坏,其成果显然有些微不足道。
那么,明定陵到底挖出了什么,为何之后不再开挖皇陵?网友的话一针见血。
明定陵出土的文物很多,但是因为出土时保存不善,大多数都毁坏了。不过,还是有几件国宝级文物保留了下来,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皇帝的金冠和皇后的凤冠,也就是“金丝蟠龙翼善冠”、“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
毫无疑问,这些文物都属于是国宝级的,但是整个定陵那么大,毁掉的文物却更令人心疼。而且,这些国宝文物在地下保存了几百年,如果不挖出来就不会稀里糊涂地毁掉。
时至今日,定陵考古的经验教训也早已明确,主要就是三个方面:
一、考古材料整理进度拖沓近半个世纪,原始资料保存不善,完整的挖掘报告直到1990年才整理完成。
对于当时参与此事的那几位历史文化学者来说,他们也就等于是看了个稀奇,开一开眼界罢了,这个代价太沉重了。
因为这个挖掘项目在当时一直没能整理出一份完整的报告。连报告都没有,他们又能看出个什么名堂?满打满算也就是当时的报纸上出了一个考古简报,别的都无了。
二、出土的金丝楠木棺椁被丢弃下落不明,皇帝和皇后遗体保管不善,导致帝后尸身被焚毁;
三、出土的丝织品保管不善,无论是装裱的还是未装裱的,大多都受到不可恢复的损坏。
挖掘帝王陵寝,本就是一件十分慎重的事情,但是在定陵考古的过程中,却显得如此儿戏。直到数十年过去后,一些网友仍旧对此愤恨不已,有网友甚至评论说“只取金银玉器,棺木尸体全烧,不作现场记录,这不是盗墓是什么?”
这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
其实,这也不能怪现在的网友太激动,因为定陵考古确实算是一次相当失败的考古活动。
而且,对于当时真正的考古工作者来说,他们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挖掘帝王陵寝其实并不是考古人的意见,推动这件事的主要是文化圈的人。
具体是哪些人,到了现在也不是什么秘密,估计大家也都知道。
那么,可能很多人都奇怪,那当时那些真正的考古人都在干嘛呢?其实他们可是很忙的,而且他们对所谓的挖掘帝王陵寝根本就没有什么兴趣。
在新中国成立后,急需保护性挖掘的文物遗址有很多,而密封在地下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根本就不能算在内。
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
从1949年底开始恢复挖掘的周口店古人类遗址重不重要?这个遗址的挖掘是由贾兰坡、刘宪亭等人负责主持的。
从1950年恢复挖掘的殷墟考古挖掘工作重不重要?其中武官村大墓遗址是由郭宝钧负责主持的。
同一时期,王伯洪、苏秉琦、石兴邦这些考古界的泰山北斗也没闲着,三秦大地上有太多的古代遗址急需他们来进行保护挖掘。
而且,当时一些古都遗址,例如北京、洛阳、西安等城市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城市改造建设对古都遗址都会造成破坏,这些遗址都需要尽早挖掘。
无论怎么看,也轮不到挖掘帝王陵寝。可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在一些历史文化学者的强烈建议下,开挖帝王陵寝倒成了头等大事。
有句话说得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考古本身就是考古人的事,不是这个圈子的人非要进去瞎参合,那不出乱子才怪呢。
对于考古人来说,挖掘定陵的惨痛教训可谓是历历在目,那么多珍贵的古代瑰宝毁于一旦,谁瞧了不心疼?所以,在考古人的强烈建议下,也就不再开挖帝王陵寝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