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泰安一农民,挖出一18斤铜锈疙瘩,觉得像是古董,便送到博物馆,谁知工作人员丢进醋里泡2个月后,竟惊喜地发现,这是稀世文物!


岳荣安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泰山脚下,是一个本分老实的农民。1984年他一天,他干完农活,正扛着锄头路过河边,突然停下来了。自己家里的房子还需要修缮一下,刚好沙子不够了,就在这河边上淘点沙子用用吧。

 

挖着挖着,岳荣安突然感觉沙子下面的阻力有点大,自己的锄头甚至卡在了里面。岳荣安用力往下挖,结果没想到锄头竟然被里面的东西给弹了回来。

 

这河床下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大石头之类的,如果是的话,还可以拿回家做石料呢。岳荣安这次改变了方法,根据刚才的感觉,用锄头开始向周边的泥沙开挖。

 

折腾了一个小时,岳荣安终于找到宝了,原来低下是一块平整的大石头。用河水简单冲洗了一下,挖出的东西好像还泛着一点金属光泽,但看着外表还是像石头。

 

岳荣安心里嘀咕着,管他呢,先拿回家再处置,不能白费力气。石块看着很规整,有点像墓碑的形状,但上面又没有东西,拿在手里掂量了下,有二十来斤。这个山东大汉说干就干,将石块搬回了家。

 

妻子看到丈夫费了半天事,拿回了这么一块石板,将计就计,刚好用来腌酸菜。洗了洗,就将它放在了酸菜缸里。

 

一个月后,酸菜可以吃了,岳荣安的妻子打开酸菜缸,正要捞酸菜吃,突然被里面的光给闪了一下。那块不起眼的石板突然之间金光闪闪,这大白天的难道是在做梦吗?

 

两口子费了半天力气,将石板又从缸里面搬出来,石板突然之间大变样了,原来那层黑乎乎的东西好像褪的差不多了,一大部分变得金光闪闪,看上去和镀金的一模一样。

 

两口子不敢疏忽,让村干部赶快联系了当地的博物馆。第二天,几个专家小心翼翼的将这块石板运走了,也没有留下话,只是说需要进一步的鉴定。

 

两个月后,岳荣安接到了当地政府的电话,让他去领奖,说他荣获了“文物保护卫士”,要受到市长的亲自嘉奖。一个普通的农民,哪里受过这种奖励,岳荣安激动了一晚上没睡觉。

 

岳荣安不但去了省城,还被当地博物馆邀请为特殊嘉宾,来鉴证某个文物的新生。这个文物,原来正是岳荣安费尽气力搬回来的那个大石块。

 

原来,岳荣安家的酸菜缸里的酸碱度刚好在不破坏文物原有成分的前提下腐蚀了表面的氧化产物,让文物露出了一部分真身。工作人员后续将石块浸泡在弱酸性溶液中长达两个月的时间,并且做了大量的修复工作,才让它恢复了真身。

 

原来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板,而是一块具有精美雕花的铜板,从铜板上的文字来看,属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佛教风格。铜板的中央,一座佛像端庄大方的坐在那里,非常的威严,栩栩如生。

 

佛像身上的雕花采用的是先进的浮雕技术,图案非常逼真,可以说是细致入微,极大的还原了佛像的微表情,可见当时的雕刻技术已经是炉火纯青。

 

这块铜板其实就是江湖上失传已久的“北魏鎏金佛光”,终于在地下沉睡了千百年后被岳荣安唤醒了。北魏鎏金佛光体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盛行,精湛的制作工艺更是体现了当时手工艺的繁盛。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在佛教文化研究上也极具参考价值。

 

岳荣安也上了电视,当被记者问到他是如何发现这块石头的,岳荣安不好意思的向大家说:“俺就是为了省点钱,舍不得给自己家里买沙子,就想到了去河里挖沙子,没想到还阴差阳错的捡到宝了!”

 

一个朴实的农民,和一块沉睡千年的艺术品相遇,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神奇,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缘分吧。如今,这个铜板已经成了泰安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纷纷从外地纷至沓来,就想要一览这座佛雕的真容。

 

没想到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不起眼的举动给当地旅游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也带火了这座城市,看来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还有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一颗敏锐的好奇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