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汉中乃是曹魏与蜀汉的交界处。
即使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而归,但依然有实力单吃吴蜀两国里的任何一国。
当时的曹魏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碾压两国。
而且曹魏猛士如云,谋士如雨,想要阻止曹魏的铁骑,难如上青天。
何人能做到?魏延做到了!保汉中10年安定!
打算等诸葛亮死后谋反,反被诸葛亮将一军的魏延,尚能守住汉中十余年,抵御北方来势汹汹的曹军。
可为何得诸葛亮真传,备受器重的姜维,一上任后不过30天就吃了败仗,丢掉蜀国重地汉中呢?
是姜维技不如人?亦或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曾经坚如磐石的汉中,怎会变得如此脆弱不堪?
刘备的起家与蜀汉的辉煌
若想解决这几个问题,首先要分析蜀国前后的成败。
刘备乃一介织席贩履之辈,却从小立志,任何人都可以看轻他,可他自己从来没有看轻过自己,这是王者拥有的气魄。
东汉末年,政权更替,宦官专政,皇子易政频繁,外戚势力过于强大,早萌生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势,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刘备刘皇叔乃皇亲国戚,他有权利,也有义务辅佐当今圣上复兴汉室。
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要是刘邦泉下有知,定会赞誉刘备没有辱没汉室最后的尊严。
刘备用自己一生的心血践行复兴汉室这四个字。
哪怕当时外戚势力再强大,哪怕当时群雄并起,起义不断,哪怕天下大乱,诸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哪怕他刘备如今不过是一介黔首。
他也绝不背叛大汉,并且立志复兴汉室。
刘备厉害就厉害在他认为复兴汉室不是一个梦想,不是一个鼓励自己进步的理由,而是此生一定会完成的一件事情,他打心里相信自己能实现心中的宏图大志。
先不谈这种想法是不是天方夜谭,到了那种连皇帝自个都打算放弃的程度,还能坚持复国的,要么是不了解时政的傻子,要么就是像刘备这种志存高远的君子。
这和晚清时说出举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日军铁蹄踏向华夏大地,内忧外患的危亡关头,还相信中华民族仍存一线生机,并甘愿为此拼命的仁人志士无二。
刘备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打动了关张二人,三位有识之士桃园结义,共谋大业,成就千古佳话。
在三国里,刘备的起点比任何人都低,袁绍是四世三公,孙家是一方诸侯,曹操也是高官之后。
所以当时共讨董卓时,刘备差点连门都进不了。
还是曹操爱惜人才,将刘备带了进来。
会盟后才发现,各位诸侯虽然打着帮助皇帝的旗号会盟,心里却有自己的小算盘,想着法的从这场混战中多获得一点土地。
没有人愿意真正出兵,战吕布,斩华雄这种事,却交给了几乎没兵权的刘关张三人。
曹操和刘备看出这些诸侯不过是群鼠目寸光的小人,早早的离开他们。
刘备凭借着张飞的本钱,获得一支小小的队伍,他不断把这支队伍变现强大,人们看到刘备在乱世中的仁义,即使自己能力有限,对刘备也是能帮就帮。
以德服人的名号不是吹出来的,在尔虞我诈的乱世,真性情在这时方显可贵。
估计徐庶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愿意离开刘备之前,给刘备举荐一位贤能,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自从刘备有了诸葛亮这位贤才,混的可谓是如鱼得水,儒将诸葛亮一出山,不多时便打下显赫战功,火烧新野,烧的夏侯氏落荒而逃。
后又幸得张松献图,顺利入川,至此,刘备终于不用东奔西走,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盘。
在这期间得到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最终聚义,此时也是蜀汉的鼎盛时期。
盛极而衰
刘备的日益强大,让东吴的孙权和魏国的曹操躁动不安。
同时蜀国的强盛和魏延的功劳也是密不可分,魏延南征蜀地,北拒张鲁,平定广汉郡立下赫赫战功,解了刘备心头大结。
他也成为刘备信任的近臣之一。
蜀国的发展,总体表现为前期迅猛,后力不足,到蜀国末期,蜀国实在无可用之人,后辈们活在前辈制造的巨大阴影之中。
加之刘备为了给兄弟报仇,讨伐吴国,结果由于失误,让陆逊火烧连营。
70万大军命丧于此,最后白帝城托孤。
刘关张三人陨命,蜀国靠诸葛亮和一些猛将苦苦撑着,虽然刘禅十分信任诸葛亮,奈何自己本身不争气,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国在没落之路上越走越远。
诸葛亮一死,那些追名逐利的宦官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对贤臣忠良下手,刘禅的才智,不足以抵抗些老谋深算的宦官。
宦官的干预,进一步限制姜维的军事独立权,这也是姜维守不住汉中的原因之一。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俗语,深刻的表现出三国时期蜀汉末期无人才的悲哀。
魏延守汉中
尽管刘禅的父亲刘备给他儿子打下了无比殷实的江山。
可魏国那群后人可不是吃素的,司马懿,曹丕,邓艾,钟会等人更是如狼似虎,可以与诸葛亮棋逢对手。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战略中就已经提到,荆州益州和秦川,自古以来皆是易守难攻之地,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刘备虎踞盘龙一方复兴汉室的重要根基。
虽然蜀国地势险要是防御的绝佳地带,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因为地势险要,导致蜀国十分贫瘠,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那就是走出去,这是唯一的出路。
虽然敌国攻不进蜀国,若是蜀国不走出去,最后的结局一定是不战而败,而汉中这块地就是在这条战略中被打下的。
魏延,身为汉中太守,骁勇善战,智勇双全。
他在治理汉中期间不仅外御曹贼,还平定地方势力,使汉中长治久安,不论将士还是百姓,对魏延都是深深的敬仰,赞誉他为无坚不摧之盾。
但魏延在治理汉中之前,他还是个无名将军。
公元219年刘备给予魏延重任,命他镇守汉中,令魏延的权利可以比肩关羽。
知遇之恩如再生父母,魏延对刘备感恩戴德,他也是紧紧抓住这次机会,报效刘备。
当时刘备任命魏延,全军知道此事后皆震惊不已,那时的魏延初出茅庐,资历平平,任谁也没想到,刘备会重用魏延。
众人怎么也想不通刘备是怎么想的,但刘备对自己十分自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一旦他刘备决定的事,谁劝也不好使。
新官上任三把火,魏延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才能,在守卫汉中时他采用错守诸围之法。
虽然汉中是块平原,但地形却极其复杂崎岖,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魏延派遣大量兵马于城外,步兵于城内,环环相扣,形成难以突破的铜墙铁壁。
每个关口,他都设置了重兵把守,他坚信,魏军即使是天兵,也不可能突破汉中这固若金汤的防御。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即使后来人王平采用魏延的计策,也取得不错的成效。
刘备的眼光,一如既往的犀利。
从虎口夺汉中这块肥肉,这相当于给蜀国续了十几年的命。
姜维失策
自从魏延造反被杀后,驻守汉中的姜维就试着改变魏延的策略。
他认为,魏延的计划过于保守,虽然可以暂时保住自己的实力,但却不是长远的打算,应当主动出击,可这也导致他在断谷之战中损失惨重。
姜维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回到成都面见刘禅,甚至提出自贬。
三国志有记载,姜维败归,谢过引责,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之事。
这时姜维开始慌了,整个国家都对他寄予厚望,他可是诸葛亮的学生,他已经让国家和百姓失望一次了,又怎么能再让他们失望一次。
可是这一急,一慌,乱子就出来了。
之后他依旧决定主动出击,把重兵全部撤掉,只要敌人一攻打进来,便撤退到一旁,再来个中捉鳖。
他的想法当然很美好,可是他忽略了魏国的实力和蜀国的实力。
魏国那些将领一个个虎背熊腰,加上他们物资极其丰富,不是蜀国所能比的。
自从曹丕上任,便休养生息,早已恢复赤壁之战的元气大伤,不仅如此,还更进一层楼。
蜀军自从失去诸葛亮,后备补给就变得严重缺乏,许多将领属于饿着肚子作战。
饿着肚子,那还打什么仗,连站都站不起来,这件事让姜维十分头疼。
他又不能向朝廷问粮,本来自己就没什么功绩,如果再伸手向国家要资源,别人只会认为他将为是无能鼠辈,徒有其名。
姜维又怎会咽得下这口气?
一日,他在军中思量万千,苦闷不已,出门散心,发现由于战乱,许多田地无人开垦,这可给姜维一个好机会,正好之前派遣守大门的重兵可以用来种田。
可当他兴致勃勃率领众将士种田时,大批魏军以最快的速度冲杀进来。
虽然姜维料想到魏军可能会这么做,但看到魏军的阵仗,他还是感到胆寒,因为魏军这次是在举全国之力进攻。
计划瓮中捉鳖,可这么多魏军,你真的抓得住吗?
这一仗,蜀国被吃的骨头都不剩。
归结起来,姜维守不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战术制定的失败,过于贪功,导致魏军毫无阻力就攻入汉中。
二是双方实力过于悬殊,魏延那个时代,魏军只以一部分兵力进攻汉中,并且那个时候蜀国比较繁荣。
这次魏国大举进攻汉中,即使是全盛时期的蜀国,牢牢固守也未必能抵挡得住。
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地盘注定要失去。
结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尽管最后三国归晋,未来还经历了南北朝的纷争,一场又一场的乱世接踵而至。
但是这个充满辉煌的时代,却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
如果三国没有一群理想主义者,也不过是一场乱世罢了。
这群理想主义者,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爱了几千年,我想,这或许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也正因为有这种浪漫,中国人才有信心在一段内忧外患的光阴里涅槃重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也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一群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我们明知世界不稳定,不和平。
可我们仍有信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不是不知道前路有多艰辛,只是高远的目标啊,一直在激励我们继续前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