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亲社会行为是指不求自身利益而自愿的给他人带去帮助的行为,这是很被社会需要的。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注重道德的提升。而他们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很好地看出他们是不是一个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人。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受到了父母控制的深刻影响,很难因为上了大学就被改变。

父母对孩子产生控制心理的原因

首先,父母的教育观念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会促进对孩子控制心理的形成。自古以来,我国就倡导孩子孝顺,强调尊老爱幼,重视长幼尊卑。

所以不听父母的话常常直接被认为是不孝,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也就有着深重的文化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人意识到应该做独立自主的人。所以从古代传下来的“大家长”作风根本不适用于当代。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控制侵犯了他们的自由和权利,这也会引起他们的反抗心理和行为,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不和谐。

可是这种不和谐会让父母以为是管教不严造成的,进而加剧对孩子的控制。其次,父母的控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形成代际之间的传递。

即当父母是在祖父母的控制下长大的时,他们会将这种教育方式延续下去。

尤其当父母感知到自身的不足时,也会将其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同样会有不足。

除此以外,孩子对父母控制的回应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控制心理和行为方式。

当孩子对父母的控制进行心理和行为上的反抗时,父母则很可能出于担忧和被挑衅的愤怒,更加强硬地出手干预。

在恶性循环之下,孩子就算上了大学也会无法摆脱阴影。

最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家庭状况对父母控制有重要影响。

当父母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或感情不和谐时,很难有稳定的情绪和耐心与孩子相处,也就很难给孩子做主的空间。

由于控制方式可以分成心理和行为两种,所以他们对孩子上了大学以后的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与否也是不尽相同的。

父母控制、自尊和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联系密切

研究表明,遭到心理控制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负向作用,而行为控制则正相反,且就算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很难改变这种已经深入骨髓的影响。

心理控制是父母基于血脉亲情在情感上的控制孩子,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失望自卑等消极情绪。

因而这样长大的大学生会更多地关注自身,把自我保护放在第一位,从而无暇对他人施以关怀和爱。

当父母不向孩子的内心世界施压,而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时,就达成了对孩子的行为控制。

孩子会通过父母的规划和管理明白做事的规则以后,父母会表现出认可。在规则之内孩子将获得一定的自主性,他们的自主意识能也够得到满足。

所以行为控制如果得当,反而能形成亲子间的良性互动,而且会有利于孩子上大学以后产生亲社会行为。

还有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控制方式对大学生的自尊会产生同亲社会行为一样的影响。

自尊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因素,是基于积极的自我评价才能产生的。

而人的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与父母一起生活,所以来自父母的帮助和引导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这一时期父母没有克制好控制孩子的程度和方式,那么就会让孩子产生难以消化的挫败感。

这会阻碍孩子自尊心的养成,最终造成终生的心理阴影。

而对孩子进行恰当的行为控制的父母,则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这同样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自尊。

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的自尊水平越高,就越乐于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

具有较强自尊心的人,往往对自己有更积极客观的评价,也更会认为自己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这样的心理影响下,他们更有可能对处于困境的中人提供帮助。

低自尊的大学生则刚好相反,会认为自己无法对社会产生实质性的贡献。

因此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自身需要,不相信自己能够帮助别人摆脱困境,也就很少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无论是亲社会行为还是自尊心,一旦定型就很难改变。所以青少年时期,孩子面对父母不同类型的控制而形成的自尊水平,就算上了大学也不会轻易改变。

自尊的重要性

已经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通过影响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最终影响到了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情况。

大学生在青少年时遭到父母意志的侵扰,之后他们很难形成独立感和自信心,这会让他们的自尊水平进一步降低。

在进行亲社会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时,我们已经发现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大学生。

他们既不认为自己能帮助别人,也不会从帮助别人当中获得满足感,也就很难产生亲社会行为。

同样的,自尊在受到行为控制的大学生身上,也会有中介效应。之前已经说过,父母的行为控制有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大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帮助对于社会来说有作用,也就更愿意做出一些亲社会行为。

孩子也会在长大的过程中,会由于离开家而慢慢摆脱父母的行为控制。

但是心理控制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被磨灭,父母对于孩子的心理控制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就算在大学生这个相对自由的时期,大学生的独立性依然会受到父母心理控制的束缚。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想要摆脱父母的心理控制,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努力。

比起同龄人享受大学带来的自由和知识,他们还要拔除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理阴影,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此过程中他们要学会逐渐提升自尊水平和自我认同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自尊对亲社会行的中介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自尊的中介作用是符合心理学逻辑的。

只有父母都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愿意为了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做出让步时,大学生才可能更愿意帮助别人,并且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结语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对孩子产生控制欲。

在父母的过分控制下,孩子就算顺利考上了大学,也无法因为受到了高等教育就能轻易扭转已经定型了的自尊水平和心理状态。

父母要认识到,自己的对孩子的控制如果没有适可而止,让孩子无法建立起足够的自尊和社会责任感,这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希望父母能及时改变对孩子的控制,让孩子都能身心健康的成人成才。


参考资料:

《爱与教养,父母要知道的教育心理学》

《青少年孝道研究:链接家庭与自我》

《重生:摆脱父母控制的命运》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如何建立边界感,重获情感独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