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近日,沙特阿拉伯文化大臣兼电影委员会主席巴德尔·本·阿卜杜拉·阿勒沙特访华期间,沙特电影委员会与中国博纳影业集团在北京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旨在探索沙中两国在电影发行、放映和人才发展方面的合作机会。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沙特电影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艾亚夫进行了独家专访。
阿卜杜拉·艾亚夫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在沙特制作的本土和国际电影数量大幅增长,例如由鲁伯特·瓦耶特执导的《沙漠战士》和由里克·罗曼·沃夫执导、杰拉德·巴特勒主演的《坎大哈》,都是完全在沙特阿拉伯拍摄的国际电影。由易卜拉欣·哈尔比主演的《传奇一掌》、阿卜杜勒拉·阿尔库拉西导演的《大富豪》等沙特本土电影在当地票房榜名列前茅。此外,沙特电影还登上了国际舞台,《骆驼复仇记》《沙海》《午夜快递》三部沙特电影入围2023年第48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目前,沙特电影在我国国内院线还相当罕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大三学生孙睿阳告诉记者,自己观看的沙特电影都是在本系开设的课堂上。他觉得“很值得看,可以帮助自己了解世界的另一种声音”。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23级硕士生刘启铖告诉记者,自己在大三时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交换留学生去约旦留学,在约旦电影院看了一部叫做《瓦嘉达》的沙特电影。12岁少女瓦嘉达住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近郊。尽管在传统守旧的环境中长大,但她的思想却很“时髦”,喜欢穿牛仔裤配板鞋,爱听摇滚。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买一辆绿色的自行车,跟自己的好朋友比赛骑车。但根据当地教义,未婚女性是不允许骑车的,电影由此展开,讲述了现代世俗与宗教传统对抗的家庭故事。
刘启铖对这部电影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随着沙特“2030愿景”社会经济改革的实施,从沙特电影中可以看到沙特人民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向往,沙特电影也反映出沙特社会近年来越来越包容开放的姿态。
此前媒体报道,沙特曾在1982年以“电影容易引发道德堕落”为由关闭所有电影院,此后,沙特公开场所的电影院销声匿迹,民众只能去巴林、阿联酋等邻国电影院看电影。2016年,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牵头实施了“2030愿景”社会经济改革,以期带领沙特实现经济多元化和现代化。2018年,沙特政府重新在境内开设电影院。
阿卜杜拉·艾亚夫说,电影已成为阿拉伯世界年轻人自我表达和接触国际文化的重要媒介。目前全球电影业正经历电影融资、开发、制作和发行的重大变革。观众对多元化、包容性故事的需求日益增长,电影创作也越来越强调代表性、真实性和创新性。沙特也致力于发展电影业,沙特电影发展的战略侧重于:投资于人才开发和能力建设,培养新一代沙特电影制作人和业内专业人士;促成国内外制片公司的合作与伙伴关系;讲述沙特故事,展示沙特独特的文化遗产和多样的景观,引起国内外观众共鸣。
阿卜杜拉·艾亚夫认为,沙中两国电影业拥有各自独特的优势,他说,沙特电影业是当地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拥有古老的叙事传统,擅长以独特视角展现中东文化和景观。而中国电影业拥有广阔的市场规模、先进的制作水平、深厚的影业历史、屡获国际大奖的杰出影片和导演以及繁荣的电影文化。他认为,两国电影产业可以通过共同创作,为全球观众创造有文化共鸣的内容;通过人才、专业知识和资源的进一步交流,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创新。
电影可通过向两国观众展示沙特和中国的故事、观念和经验,达到增强共鸣、尊重和理解的目的,从而缩小文化距离,密切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此外,电影合作还提供了学习和共创的机会,两国电影制作人可以交流分享专业知识、创作技术和洞见,这不仅能提高电影质量、丰富内容多样性,还能促进跨文化对话和创新。通过电影共创、举办电影节和促进人才交流,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可为建设更加互联互通、和谐发展的全球社会作出贡献。
阿卜杜拉·艾亚夫透露,作为沙特文化部下属的11个委员会之一,沙特电影委员会目前正在探索与中国制片方、发行方和放映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沙特电影在中国院线的发行和放映。沙特电影委员会与博纳影业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的签订是系列合作迈出的第一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