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中组部规定:只有在这八大机关工作的编制内工作人员才属于公务员
11720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我早上刷到热搜“中组部新规卡死公务员身份”时,正蹲在社区办事大厅门口吃包子。
旁边的张大姐盯着手机屏幕叹气,说自己在这窗口干了8年,一直以为是“参公”,昨天领导说以后只能算事业编,社保要调,今早孩子问“妈妈还是公务员吗”,她没法回答。
声音里带着委屈,手里的包子凉了都没察觉。
这不是个例。
我表弟2021年考了某省会城市的社区网格员,当时招聘公告写“享受公务员同等职级待遇”,他兴高采烈跟我说“终于端上铁饭碗了”。
结果干了三年,除了每月多200块“岗位补贴”,公务员有的车补、医疗二次报销都没有。
现在新规出来,他在家族群里吐槽:“原来我是假公务员,亏我还天天跟人说我是体制内的。”
过去公务员身份为什么会“注水”?
说到底,是“公务员”这三个字背后的隐形福利太诱人。
2006年《公务员法》明确,只有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这八大机关的编制内人员,才算真正的公务员。
但地方为了吸引人才,或者给冷门岗位贴金,往往把参公事业单位、甚至公益性岗位往“公务员圈”里拉。
比如某水务局的下属企业领导,就是靠着“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身份,违规领了好几年车补和房补,去年被纪委巡察组查了,才停了这些钱。
新规出台,有人拍手称快。
网友@老周评论:“我邻居是国企高管,天天摆着公务员待遇的架子,不用坐班,还领高额补贴,这对我们这些真正的公务员太不公平,早该管管了!”
但更多的是基层人员的焦虑——被“划出圈子”的人,怕的不是“身份变了”,是福利没了、前途没了。
比如海关总署下属的信息中心,有个程序员小李,工作既要做行政报表、协调部门沟通,又要维护海关系统的技术升级,他说自己干的是“半行政半技术”的活。
现在新规出来,他慌了:“要是算技术岗,是不是没机会晋升科长了?公务员的晋升通道和技术岗不一样。”
还有税务总局的电子税务管理中心,不少人是冲着“参公”身份进来的,现在可能要面临“身份调整”,群里天天讨论:“以后工资会不会降?车补还能保留吗?”
有人建议学日本,日本总务省设立了“特定任期公务员”分类,允许技术型人才保留企业高待遇,同时参与行政管理,这样既不流失人才,又能规范身份。
还有人提到深圳2020年的事业单位改革经验,当时把47家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专门设了三年过渡期保障员工待遇。
这次新规不妨建立类似的职级平移机制,给编外人员设计转岗通道——比如社区网格员,要是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可以优先考事业编;比如技术型岗位,要是能胜任行政工作,可以给“公务员报考绿色通道”。
毕竟,那些在窗口天天跟群众打交道的人,那些在基层默默干实事的人,他们的付出应该被看见,权益应该被保障。
张大姐虽然不是“正式公务员”,但她帮社区老人办过几百次社保,帮孕妇协调过无数次产检绿色通道,群众提到她,都会说“那个穿红马甲的大姐,办事靠谱”。
就像网友@暖心说的:“不管是不是公务员,只要把活干好,群众就会记住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