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霈霖:钱学森身边的“隐身人”

他是周恩来特殊联系的特工,赴美国潜伏在钱学森身边,却鲜为人知

想象一下,你身边熟悉的同学、朋友,十年后某一天,你才意外发现他曾是深藏功名的秘密特工,救人于无声、攒下家国未来的“命运棋手”。是不是挺像一部老上海谍影片?偏巧,这故事就真真切切发生过。而站在舞台中央的,是罗霈霖——名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可他的暗线人生,却比谁都曲折。

说起来,罗霈霖的起点不能更漂亮。天津人,别人家孩子拼资源、拼人脉、拼父辈,他家全齐活儿。父亲罗朝汉那会儿在天津圈里就是个宝——既是电讯大拿,又能画得一手兰竹,有点像早年间的“理工+艺术”复合型人才。在老天津卫,电报局、电话局的当家人都要给他几分面子,别说圈子里,那简直是本地标杆。“家里条件好嘛”,别的孩子习惯养娇气,他倒没形成那种公子哥的作派。

他是周恩来特殊联系的特工,赴美国潜伏在钱学森身边,却鲜为人知

父亲教孩子,最怕一个“惯”字。罗朝汉图啥?他希望儿子别变成跟着温室长大的花,得有真本事。所以小罗霈霖去的都是那会儿天津首屈一指的学堂,还没到十几岁,电讯和无线电这点“玩意儿”,他就摸得门儿清。闲话一句,他的舅舅更不简单,当年同盟会元老,见过孙中山,做过内务总长,天津电报学堂也有他一手,妥妥的家学渊源。

高考放榜,那年月的顶级“985”,罗霈霖能随便挑。清华、交通、南开都招手,嘴上说“择优录取”,实际上他选的,是自己最上心的通信专业。上海,1933年,20岁的少爷带着一点少年气来到交大电机系。听起来像小说开头:繁华旧上海,热血青年,人人憧憬新知。

他是周恩来特殊联系的特工,赴美国潜伏在钱学森身边,却鲜为人知

交大里的日子没困住这帮少爷的激情。罗霈霖跟室友“混得熟”,朋友一多,活动也丰富起来。他跟钱学森的结识,说玄乎点,算是缘分。那天,他到一个朋友的宿舍去串门,才和几个比他大一届的学长打成一片,没一会儿钱学森就冒出来聊音乐。音乐这东西,跟电讯似乎是不搭界的,但牛人常常都有点“副业”情怀。钱一说开始组乐队,罗霈霖当场来了劲,因为他乐此不疲地淘二手唱片,家里还藏着一大堆黑胶。两个理工生,愣是一起讨论起柴可夫斯基和流行小调,交情算是“拍板”了。后来逮着空儿,两人还常混在一起听音乐会。

要说老天厚待罗霈霖,未免太过夸张。他有天赋,却也不是全能型学霸。钱学森在那儿门门功课都第一,罗霈霖就典型偏科,电讯及相关技术门清,别的课程提不起兴趣。但他自己也明白,喜欢的事情没人能拦,哪怕熬夜查资料也乐在其中。其他专业,懒得管。人都说钱学森钻研,私底下其实也挺羡慕好友这股“只爱本行、活得自在”的劲头。心高气傲的年代,理科骄子们琢磨着,不做普通工程师,就奔着科研或者讲坛去。

他是周恩来特殊联系的特工,赴美国潜伏在钱学森身边,却鲜为人知

毕业后,朋友们大多满世界申请学校,奔留学、求深造。罗霈霖家里不差钱,一拖就是国民党广西军队的无线电厂技术员,每个月工资120大洋,那年头,这薪水可以在天津买半条街。有钱了,活轻松,其实也能混一辈子,但现实却不会因为理想停止摆烂——表面繁华,实际上腐败遍地。白天工厂里同事耍牌跳舞,晚上玩女人。罗霈霖看着这些,满心的憋屈,后来跟朋友偶尔提起自己的经历,还会苦笑“那时候上班比赶丧都难受”。

有意思的是,很多决定人生方向的事,其实都不是自己算好日子的。朋友孙以德、周建南花费了很多口舌才把他劝去延安,赶上八路军正缺这类技术骨干。去之前还得报到林伯渠,人家听他自我介绍,没俩字就点了头——“你这样的人延安太需要了。”当时延安条件惨淡,别说无线电台,能有一点像样的器材已经烧高香了。一台破电台还是缴获来的,发射机成天罢工,没人修得起。到这时,罗霈霖那双手才像被点燃似的,榔头改锤子,零件靠父亲旧关系一车一车往回扒。干了七个月,带人攒出60多台能用的电台,延安变得不再是情报孤岛。

他是周恩来特殊联系的特工,赴美国潜伏在钱学森身边,却鲜为人知

讲句实话,那年头钱不值钱,但能“留人”的20块大洋津贴,就是组织的尊重了。要知道,朱德那会儿也才拿5块大洋。真是,不当家真不知柴米贵。

延安干得顺,组织上却没让他“走正儿八经入党”这一步。说是为了安全,也方便以后担任特殊任务,直接归周恩来手下。重庆、白色恐怖,中共地下工作紧锣密鼓,那时候的罗霈霖,身份介于“外面人”和“自己人”之间,一半明,一半暗,有点躲在人群里做事的意思。有几年,他已经是重庆少有人知的“小伏巢”,关键场合还能见到毛泽东,有那么几面之缘。

他是周恩来特殊联系的特工,赴美国潜伏在钱学森身边,却鲜为人知

可命运总是拐着弯子走。1947年,组织突然让他去美国深造——名义上是上学,实则给全国解放后新中国“囤”技术骨干。周恩来安排这个任务,心里盘算得明明白白。美国那边的留学生和教授不少,怎么把他们的心拉回来、让顶级人才像钱学森、华罗庚那样回家报国,这需要枝枝叶叶的盘根错节。罗霈霖就是带着这种“被托付”的使命混进美国华人圈的。

手续不好办?别着急。有朋友钱学森站台写推荐信。钱学森本来也算自己的老友,而且此时在美国早已成名。如果有人能帮他“混入”加州理工学院、跳过硕士直接读博士,也就只有钱学森这点面子了。说句题外话,华人科学家最有口碑的大校,就认这些介绍信。

他是周恩来特殊联系的特工,赴美国潜伏在钱学森身边,却鲜为人知

新环境带给罗霈霖的不仅是身份上的保护伞,更是学习上的压力。年轻时玩偏科,如今可不敢再马虎。钱学森已经是当年学生圈里的巨擘,自己却有些“旧知识赶不上用场”,就一门心思闭关修炼。短短二十几个月,愣是咬牙把博士拿到手,也是在个人能力和组织需要上踩准了节点。

统战工作展开得还是得靠“朋友局”。美国留学生圈里,钱学森影响力巨大,但他的家庭背景复杂,岳父蒋百里国民党的,圈中还有叶企孙等一帮老朋友。美方看重他的火箭技术,火箭俱乐部、研究所、产业界全接纳;人情和利益、民族与个人,该如何选边?罗霈霖其实一直在观察。钱学森没打算扎根美国太久,心里也惦记父亲身体不过,但“说回就回”,却不是那么容易——朋友的劝说、局势的搅动,加上华罗庚那封“告留美同学公开信”激起千重浪,学生群里呼声一下热烈起来。

后来大家都知道,钱学森的归国路有多难,搭档、朋友、美国官方连番设卡。一边是知己相劝,一边是“丹·金贝尔式”的死亡阻挠——被最信任的人“举报”,那滋味搁在谁身上也是扎心。美国移民局死活不放,钱学森连家都快回不来了;这一拖,就是五年。期间周恩来亲自斡旋,才谋得最后的胜算。

新中国终于迎回了顶级科学家,而罗霈霖原本的身份,许多年后才渐渐“解密”。作为一个活在时代夹缝里的无名英雄,他回国没当大领导,反而默默投身电机通信的底层建设,做着说不出口的幕后事。历史进程翻天覆地,名将风流、科学家流芳,台前的人有光环,后台的人,一生只有风尘。

想起那些为国家命运奔波、为技术空白拼尽心力的岁月,我们常说“谁是民族脊梁?”其实谁又知道,李四张三的普通名姓后,也藏着一颗热烈、倔强又绝不服输的心。那些默默无闻、拼了命也难被人记起的身影,他们的故事,只要偶尔翻出一角,就能让后来的人唏嘘许久。

也许过了很多年,人们还记不住罗霈霖这样的人。但历史在铭记每一个“隐藏”的名字——他们不需要被夸张、不渴望立丰碑,只需要,每当有人问起,那些年、那些事,我们能说一句:其实,他一直都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