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特朗普高调宣布   2025年8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站上聚光灯,宣布两项重磅政策:一是药品价格要压到原来的1/1400甚至1/1500;二是进口药品准备加征新关税。   听起来像是要让老百姓吃得起药,实则更像是把全球医药市场摁进了搅拌机,一边喊着跳楼价,一边挥舞着关税大棒,搞得医药巨头们措手不及,市场连夜变脸。   这已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剑走偏锋。早在一个月前,他就向全球主要药企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9月29日前为美国医疗补助患者提供“最惠国”价格,也就是全球最低价。   强生、辉瑞、阿斯利康这些熟面孔全都榜上有名。信中语气毫不含糊:不合作,就动用一切手段保护美国家庭。   政策一出,市场立刻起了反应。8月25日美股开盘,医药板块跳水。标普500保健板块跌了1.3%,德康医疗直接跌了6.6%,莫德纳也没好到哪去,跌幅超过5.6%。   辉瑞、默沙东、再生元、安进、百时美施贵宝通通下挫。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也扛不住,跌了1.57%。Sarepta Therapeutics和Iovance的跌幅更是直接冲破8%和5%。   不难看出,市场已经开始对特朗普政策的稳定性打问号。就在本月初,他还在接受CNBC采访时宣布将对进口药品加征最高250%的关税。   虽然说是先从低税率开始,一年半内逐步上调,但这番话和他7月扬言要加200%相比,还是显得前后不一。   政府解释说这是为了推动制药业回到美国,可这番解释显然没能安抚投资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政治压力,药企们也不再坐以待毙。过去几周里,跨国药企纷纷加大在美投资,试图用“钞能力”换取政策安全。   截至8月底,外国药企今年在美国的投资总额已经突破3500亿美元。强生宣布未来四年在美投下550亿美元,还将在未来十年再花20亿建新厂。   阿斯利康、罗氏也不甘落后,各自投下500亿美元。礼来、默沙东、诺华、吉利德等也先后宣布在美扩产计划。   这些动作看似是对特朗普政策的回应,实则更像是被关税逼着往回跑。药企担心的不是降价,而是不确定性。   一个关税政策可能就让整个全球供应链失衡。尤其是美国目前72%的原料药依赖进口,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   一旦关税落地,成本上涨是必然,药品短缺、价格反弹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这场“价格大战”不仅扰乱了美国本土,也开始波及全球。特朗普提出让外国药企对美实行全球最低价,这一要求很快在其他国家显现连锁反应。   以礼来为例,公司已经和英国政府重新谈判,从下月起,将降糖药Mounjaro的英国售价最高上调170%,从原来的122英镑涨到330英镑。   低剂量产品也纷纷涨价,涨幅从45%到138%不等。这被礼来解释为“解决国际价格差异”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就是为了填补在美降价造成的利润缺口。   与此同时,英美之间的医药投资也在经历洗牌。阿斯利康因对英国商业环境不满,取消了原计划在英格兰北部投资4.5亿英镑建疫苗工厂的计划。   并正在考虑将公司从伦敦交易所退市,转到美国上市。这种资本流动的背后,是对政策稳定性的重新评估。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在这场风波中也被牵连。虽然目前部分原料药仍处于美国的关税豁免清单,但如果政策进一步收紧,势必会波及到中国的药品出口。原材料成本上涨,最终影响的是全球专利药价格,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用药安全。   特朗普宣称要把药价压到1/1400到1/1500,看起来是要给美国患者谋福利,但这在数学上本身就站不住脚。   削减超过100%意味着买药还能送钱,这显然不符合基本逻辑。更大的可能是,这样的表态只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给制药企业施加心理压力。   可市场不是纸糊的。投资者看的是长期的可预期性,药企看的是全球布局的稳定性。   现在这场关税风暴加价格战,不但没有让药品变便宜,反而让全球制药企业陷入两难。是继续坚持全球市场,还是将重心转向美国?每一步都要掂量。   接下来就看9月29日这个关键节点,药企会不会配合特朗普的“最惠国价格”要求。   而关税是否会如期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又会不会临时变卦,都还存在很大悬念。   信息来源: 《美股医药股普跌!特朗普誓言:将把药价降至当前的1/1500》——财联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