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的小巷生活,大时代的激荡风云。年代情感大剧《小巷人家》正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热播,剧中庄、林、吴三家人的故事既是中国小巷家家户户命运轨迹的缩影,也是1977年到1994年中国社会波澜壮阔发展20年间的鲜活注脚。
播出后《小巷人家》稳居中国视听大数据(CVB)、CSM、欢网等榜单同时段省级卫视收视率第一,多日蝉联云合热播剧第一,豆瓣开分8.2,从家庭小我关照社会大我,在观众中引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并带来了温暖的治愈力量。随着剧集播出已近尾声,很多观众更发出了"产生了戒断反应,既满足又空虚""反复拉动进度条看了一遍又一遍""每年冬天都值得重温一遍的温暖好剧"的感慨。
聆听平凡人背后的时代激荡
看《小巷人家》可以有多少种切入角度?有人看的是庄、林、吴三个家庭两代人面对不同机遇与挑战,不断开拓奋斗、最终收获成功的故事;有人把它当成一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记录中国华东地区人们生活的平民诗;也有人从中看见了带有中国式家庭相处模式、情感关系的悲欣交集。
家庭生活和个人奋斗是《小巷人家》故事中的两个核心要素,一个讲情一个讲事,前者以亲情的羁绊呈现家族关系,后者则以与时代变革交相呼应的奋进浪潮,讲述两代平凡人开辟新天地的艰辛和胆识——60年代大学生林武峰顺应时代潮流南下经商,成为我国第一批家电生产企业的重要技术专家;90年代庄图南、庄筱婷兄妹通过努力考上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成为建设上海的有为青年;两代人的命运支线交织推进,剧集在小人物的成长中凝聚了时代故事的宏大气质。
而能让观众拥有层次丰富的观剧获得感,除了剧中与人们集体记忆相合的硬条件与软环境之外,情感上的"方向感"、引人共鸣的"归属感",也许是更珍贵的观剧体验。
从庄图南小小的建筑梦到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成功考上同济大学建筑系,到庄筱婷在面对家庭矛盾和变故时挺身而出揭露家庭中的不公,蓬勃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公正善良的人格底线是庄家一直坚守的原则。庄家表弟向鹏飞高考落榜后不辞辛苦的昼夜跑货运赚钱,后来甚至早早当上了"万元户"买上了属于自己的客运小车……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个体经济、苏南模式兴起"等大事件的描写,又将这些个体奋斗故事编织进带有国民记忆的时代进程中,虚构与真实融为一体后带来的共鸣感,也让观众想起了自己所历经的"小巷生活"。
以乐观疗愈慰藉着大众情绪
开播至今,《小巷人家》不断引爆出圈话题。从女性友谊、邻里互助、对个人价值追求的觉醒等互联网社交话题来看,该剧还可以被视作一本纾解家庭矛盾和生活难题的正面教材。
这本"教材"直面家庭生活的困境;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撑、相互理解的美好情感;更将人们面对困顿时刻的乐观积极、奋力向上的力量轻轻托起。
《小巷人家》聚焦了诸多中年人关注的热点话题,真实呈现了主人公在面临各种家族矛盾和不公对待时,坚持底线、维护家庭利益的魄力。庄家爷爷奶奶偏袒老三一家,一直压榨老大庄超英,对二女儿庄桦林更是不管不顾。庄超英妻子黄玲在邻居宋莹影响下,遇事不再一味忍让。在婆家再三地侵占他们小家利益之时,终于勇敢发声为自己的孩子们守住了最后的保障。
除了展现家庭内部的状态,《小巷人家》也表现出了对邻里关系的思考,传递出一种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剧中,庄、林两家人在小院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互相帮助,彼此扶持,充分诠释了什么是"远亲不如近邻"。同一个小院的两家人在一句"以后咱们俩互相帮衬"中,开始了二十载的风雨共济。从素昧平生的两个家庭到"彼此亲自挑选的家人",《小巷人家》凸显了那个年代的真情与善意,将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无限放大。
《小巷人家》以家庭为圆心,以人生状态为轴,不断挖掘人性真善美。从事到情,从人及心,传递出了蓬勃向上的正能量。黄玲因庄超英参加高考阅卷而独自扛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宋莹不畏惧他人眼光为自己争取权益,在分房事件中当众跟领导理论;李佳大学毕业后拼命工作赚钱,只为能在大上海买下一处容身之地给自己的父母……尽管剧中的小人物们都面临着各种生活的困难和挑战、人生的起伏与波澜,但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抓住眼前的一切可能尽力把日子过得红火、过得精彩。这也是最真实的人生困境的解决之道。
个体命运与时代浪潮交相辉映,以温暖治愈叙事完成家庭书写和自我表达,彰显时代风度,弘扬向上精神,《小巷人家》打开了礼赞中国的新视角。
作者:王彦
文:王彦 图:剧照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