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晚报

三伏天烈日炎炎

伴随着高温

各大医院泌尿外科的门诊

手术量也是节节攀升

很多患者都被

体内的小“石头”折腾进了医院

医生表示,每年七八月,结石相关手术量是全年的“顶峰”。平时,因尿路结石来门诊就诊的患者数量大约占科室总接诊量的四分之一,但一到夏天,比例就会明显上升。

为什么尿路结石到了夏天

就开始“疯狂”?

浙大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李恭会主任医师表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夏天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水分会通过皮肤蒸发。体内的水分流失严重,排尿量就会大量减少,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尿液浓缩,尿液中电解质浓度升高,尿液中的矿物质变成细小坚硬的沉积物,从而形成结石。同时,夏季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较长,日照有助于维生素D在体内合成,而维生素D可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也使尿液中排出的钙量增多,易形成结石。

“啤酒+海鲜是很多人夏天的‘标配’,啤酒中有嘌呤分解代谢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剂——维生素B1,海鲜尤其是贝壳类的海鲜含有大量的嘌呤,这些物质经过分解代谢后会变成尿酸,尿酸在尿液中积聚,会增加尿路结石形成的可能。此外,饮用过多含有矿物质的饮料和碳酸饮料,也会促进结石的形成。”医生说。

1%~5%的人一生中

至少发生过一次尿路结石

医生介绍,泌尿系统结石(也叫尿路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不良生活习惯,尿路结石处于高发状态。

相关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我国1%~5%的人在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尿路结石,相比北方人群,南方人群的患病率更高,为5%~10%。

至于为什么会形成尿路结石,医生提到,代谢异常(包括尿液酸碱度、高钙血症、高草酸尿症等)、感染、尿路梗阻、药物影响等都可能导致尿路结石的出现,还有小部分尿路结石的形成没有明确的原因,属于特发性结石。

腰痛拖了4天

34岁女子差点丢掉性命

患者王女士,今年34岁。当时,她因发热、恶心、呕吐被家人送到急诊。急诊检查结果显示王女士的白细胞偏高,高到根本测不出来。

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的左侧输尿管下段有一颗1.2cm的结石,结合她腰痛4天的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医生认为她属于继发于输尿管结石的重症感染,需要立刻解除梗阻,否则炎症难以控制,病情会迅速进展危及生命。

急诊插管解除梗阻后,随着体温恢复正常,王女士的各项炎症指标也慢慢下降,降钙素原下降到2.25ng/ml。等到情况再平稳一些,王女士将接受内镜下碎石手术。

医生告诉记者,尿路梗阻后可能产生细菌感染,其中70%以上是大肠杆菌引发的尿路感染。一旦大肠杆菌通过淋巴管、静脉窦逆流到血液中,就容易导致尿源性脓毒血症,进一步发展成脓毒性休克,如果没能及时有效地治疗,进展为全身多脏器衰竭,则会最终危及生命。

在临床上,对待肾绞痛的患者,首先需要区分重症还是轻症。“不是痛得越狠、喊得越大声的患者情况就更严重,能有力气喊叫,反而还算好,真正可怕的是出现感染症状的患者,他们的疼痛往往没有这么剧烈,却脸色发白、发热、畏寒发抖,甚至有人出现血压显著下降,情况非常紧急。

一旦出现一侧或双侧腰腹部酸胀感、恶心呕吐、下腹部坠胀、血尿等情况,都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泌尿系统B超或者CT检查。

结石如何预防、避免复发?

多喝水:每天喝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如果小便的颜色偏黄,建议增加饮水量。

定期体检:每年一到两次的体检,一个B超就可以把结石筛查出来。

适当运动:运动可以促进很小的结石排出体外。低于输尿管直径的结石,大部分是可以排出来的。

及时排查病因:对于一部分已经做了结石手术的或自行排出结石的人,可以通过结石成分分析仪进行检测,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饮食结构的调整,从而降低结石的复发率。

来源丨新闻坊、FM93交通之声、浙医在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