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在长春空军开放日上,不仅有歼-20这种首次静态展示的重量级武器,也有国内列装的第一款四代机苏-27UBK。在这33年间,中国空军跨越这两款战斗机,领先美国空军步入六代机时代的故事,还是很值得讲的。
▲之前歼-20都是直接飞走,很少停留
站在1990年,中国空军面临的环境非常糟糕。当时随着四代机逐渐铺开,周围国家基本都通过自己渠道,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四代机。比如说巴基斯坦早早就装备了40架F-16A/B,并在80年代末期,订购了更大规模的F-16。印度先是从法国购得“幻影-2000”,接着又从苏联手里拿到米格-29,相当不甘寂寞。日本已经装备重型F-15J近十年,并且正筹划在美国支援下,联合研发中型F-2战斗机,以填补F-15J高昂成本带来的数量空缺。就连朝鲜半岛上的韩国和朝鲜,也各自列装了F-16和米格-29。
▲日本F-15J一度是非常大的威胁
因此,当时国内周围除了比较混乱的东南亚,和地位非常特殊的蒙古,其他邻居基本都跨入了四代机时代。而空军试图获得F-16A/B、“幻影-2000”和F-14的努力,都因为种种因素而失败,实际上只能指望借助出口项目成熟的歼-7M衍生型号撑起大梁。在这种情况下,于1992年交付中国的首批苏-27SK/UBK,究竟有怎样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在亲身体验这款比肩F-15的优秀战斗机后,中航工业最终走上了轻重并行、内外共存的道路。轻重之得自然是歼-10和苏-27,或者说是国产化的歼-11,而内外则是内部造血和对外学习双管齐下。
▲歼-10后来达到的高度,远超最初想象
前几年有很多人以常规商业公司竞争的角度,来解读国内两大战斗机设计所之间的关系,浑然没有意识到在国内,两家的合作远大于竞争,特别是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仿制苏-27的歼-11项目,确实由北方牵头主导,但且不说南方本身也深度参与,就说歼-11量产带动整个航空产业链制造、设计水平的进步,也必定会反馈到南方身上。以现在的眼光看,北方之所以输掉五代重型机竞标,主要还是没有准备预估到技术发展趋势,而最终歼-20问世并达到现在的高度,乃是整个航空工业发力。20年时间从歼-7E首飞跨越到歼-20首飞,是多方面促成的结果,其中吸收苏-27设计制造经验,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歼-20现在的水平不言而喻
踏进五代机的大门后,中航工业的技术底子其实已经很稳定了。以冷战期间美苏航空工业的表现来看,国内这十几年的发展速度属于正常水平,之所以出现五代半、六代机层出不穷,而美国表现拙劣的局面,关键还是后者表现大拉跨。举个例子,随着歼-20A、歼-20S和歼-35集体登场,美军非常迫切的希望获得F-35 Block4,但洛马给出的最新时间节点是2030年。换句话说,美国空军在未来五年里,坐视歼-20A和歼-20S凭借五代半布局称雄,只有在六代机开始服役的2030年,才能开始接收理论意义上的五代半型号。
▲F-22A也明显落伍了
美军显然不能接受这一点,但洛马的理由也很充分,其表示F-35 Block4延误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管制稀土材料出口,而F-35 Block4就打算使用最新版本的氮化镓材料。问题在于,在中国出台管制措施之前,F-35 Block4就已经因为软件问题而延误。并且随着美国空军六代机项目意外落入波音手里,导致洛马颗粒无收后,F-35系列的问题就连绵不绝,与此同时洛马提议改造F-35,以获得“堪比六代机战斗力”的提案,也多次出现在美国国会。要说这里面没有关系,谁也不信。
▲F-35这几年确实表现乏力
苏联解体后获得“侧卫”的国家不少,甚至出现了享受特殊待遇,专门为印度需求研发的高配苏-30MKI,但能从中汲取经验,推动航空展业跨入隐身时代,甚至开启六代机的只有中国。从这一点来说,苏-27确实功劳甚大,但国内的毅力和投入,更加关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