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承载着哈尔滨人100多年记忆的地方么?
它始建于1902年,老哈尔滨人都管这儿叫“八杂市”。
它没有高大上的外表,
也许还因为里面容纳了太多商铺,
而显得有些杂乱。
但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稚气的孩子,
老哈尔滨人,
都在这里留下不少的回忆......
八杂市改建已有多年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的影子,但人们每次经过这里去道里,总会想起八杂市。毕竟八杂市给人们留下的记忆太难忘了。
“八杂市”,始建于1902年,是哈埠第一座市场,初称埠头北市场。市场最早位于水道街(今兆麟街)、石头道街、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森林街围合区域。1903年,东端紧邻北市场的街道被命名为“八杂市街”。
所谓“八杂”,是俄语“市场”的意思。根据汉语的音译,作巴扎、巴札尔、八杂等都是这个意思。
1910年,在索菲亚教堂西空场建设室内与露天相结合的市场,称为新八杂市。后又改称南市场、道里市场。
从儿时记事起,哈尔滨的孩子就知道八杂市,而且都常跟随大人一起去八杂市购物,。每次都能得到一点满意的零食,比如糖块、花生豆或其他小食品。
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这些记忆中的乐趣挥之难去。
八杂市,建筑很奇特,有如圆方形城堡结构。城堡外围由若干个店铺房屋围拢。每家店铺都有内外2个门,外门临街,进入店铺后,通过内门直接进入市场内。
整个八杂市东南西北各有一扇大铁门。东门面对索菲亚教堂,南门临近透笼街,西门对着新城大街(现尚志大街),北门正对着市政府大楼。
每扇大门的内侧都有一个厕所。这四扇不同方向的大门,不论是送货的车辆,还是购物的市民,从各个方向都可进入八杂市。
来自火车站方向的摩电车(有轨电车)就停靠在八杂市西门站。
八杂市是当年哈尔滨最大的杂品果菜市场。市场外围各店铺分别经营日用百货、五金电料、土产农杂、文化用品和烟酒糖茶,应有尽有。
通过店铺内门进入八杂市,一部分区域主要经营鱼类禽蛋菜等物品。鱼类有各种海鱼和鲜活江鱼。
到了冬天,硬梆梆的冻鱼就摆在院里卖,有人要买鳇鱼包饺子,就用二人抬大铁锯锯下来一片。
禽类有活鸡、鸭、鹅。肉类有鲜牛羊肉及各种新鲜蔬菜堆放在柜台和柜台前道路上,供人们任意挑选。
市场虽说不太,最繁忙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各路前来送货的汽车、马车、人力车交织在一起,车鸣马嘶,人们的喧哗声,卸货过秤的吵杂声,各种禽类的鸣叫声,以及前来购物人们的说笑声混杂在一起,在八杂市内回荡成市场交响曲。
你若是初进“八杂市”,没有向导那是很难找到出口的。一些“马大哈”的父母只顾东瞅西看地买东西,就把跟在身后的孩子弄丢了。但别急,那时候往往是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那热心肠的人把这孩子送交到急不可耐的父母手中。
哈埠作家李锡文在《哈尔滨老街市风情》一书中写道:
“八杂市的商品以‘杂、小、零’而著称。杂是指饮食、服装、炊具、日用百货齐备。小是指商品体积、重量轻巧,方便携带。零是指蜡烛火柴论根,头绳论尺,糖果论块,白菜半棵也卖,油盐酱醋一个大子(旧时的铜元)也是买卖。北市场分为几个摊区,其中旧物摊区最大,俗称破烂市。”
内区另一部分区域主要是若干个小吃店。各店经营项目不一,有水饺、包子、面条、馄饨、油饼、豆腐脑和油条。
每到中午,一些顾客和外地客商前来光顾小吃店美美饱餐一顿也只需花上几毛钱,是既经济,又实惠。
八杂市的道路是由方形小石块铺成,显得不太平坦,类似中央大街的面包石。那时候哈尔滨不少街道都还铺着方石。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每逢春节前买年货的情景。一进腊月二十三,许多孩子就催促大人或跟小朋友结伴一起去八杂市,只看热闹不买鞭炮。
八杂市四个大门外围街道摆满年货摊,北门外有卖年画、对联、财神供香、烧纸、蜡烛的,还有卖各种纸花和小姑娘用的妆饰品的。有的摊位上还摆放着各种烟花爆竹。
东门和西门外有卖冻鱼冻肉冻鸡冻柿子的。山货有木耳蘑菇山鸡,应有尽有。
那个年代,想吃什么还是有得买的,蔬菜豆腐、鸡鸭鱼肉、东北小吃、山珍野味……
老奶奶最爱在八杂市买野鸡,漂亮的翎毛也成为我们儿时的玩物。而外祖母用咸黄瓜和野鸡肉丁炒制的叫做鸡瓜子的小菜,那可绝对是下饭的一碟好菜。
还有那一篓篓的小螃蟹,奶奶会把它腌制后再蒸过,红红的盛在一个大盘子里,哎呀,那一上桌就像风卷残云一扫而光啊!
到了香瓜熟了的季节,什么金道子、羊角蜜、老太太乐,呵,简直是甜到心窝!
前来办货的人川流不息,郊区的妇女领着孩子坐着马车,也有骑自行车的,还有坐着马爬犁来的。附近的孩子们拉着小木爬犁在雪地上走着跑着,真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鞭炮摊在试放着鞭炮,摊主的叫卖声,孩子们的嬉笑声混在一起,好不热闹。
1956年,“八杂市”公私合营后正式成立道里市场食杂商店,成为哈市最大的杂品蔬菜大市场。
1964年,市场增加大众小吃、修理服务等业务,并增添冷藏和保暖设施。
1983年改称道里菜市场,主要经营蔬菜、生肉、禽蛋、水产四大鲜活商品兼营调味品、糕点、糖果、烟酒及其他副食品。
1988年3月拆除改建,1990年6月1日竣工开业,营业面积扩大到13000平方米,主要经营肉食、水产、禽蛋、烟、酒、豆制品、干鲜果品等26个大类、3000多个品种。道里菜市场是全国十三大菜市场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现代化、综合性副食品零售商场,经济效益居全国十三大菜市场之首。
计划经济时,八杂市每天所出售的一切物资都是从批发部门(蔬菜公司)进货,自身没有采购权。由于菜价国家有补贴,所以居民每户每天都得凭菜卡购买。直到80年代,菜价放开了,市场流通逐渐放开,农民自产自销,早市、夜市遍地开花,菜卡才彻底消失。
2006年,哈尔滨道里菜市场被首批认定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八杂市没了,从此世界上都找不到第二个八杂市了,再也听不到八杂市的人声嘈杂,再也听不到索菲亚教堂的钟声,有轨电车的叮叮当当声也嘎然而止了……
每个老哈尔滨人心中,都有一个八杂市,虽然时代的变迁,八杂市已经与哈尔滨人渐行渐远了,很多记忆还停留在那个年代。那些曾经的往事,仍不时被勾起,依然是那样鲜活,仿佛就在昨天,温暖着你我的心……
八杂市是童年的回忆,
是家乡的味道。
往来穿梭在这里的人们,
每个人都有一颗简单却又热爱生活的心,
都可以感受到城市中最平凡的气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