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前言中提出首先要考察旧制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大革命:“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的社会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暂时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因此,要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节日的断裂与延续,则不得不先了解大革命前夕节日的情况,以形成对比参照,明确法兰西民族在大革命时期寻求民族“再生”的轨迹。
大革命前夕的传统节日
中世纪后期,欧洲封建经济不断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法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得以形成。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宗教色彩强烈,因而大部分宗教节日在这个阶段形成。在法国,相较于大革命时期而言的传统节日主要体现了宗教意义和古老习俗的融合,宗教节日扮演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下择选几个法国典型的宗教节日,把握一下大革命前的节日主调。
三王来朝节,又称之为主显节,为了纪念耶稣三次向世人显示他的神性,基督教将每年 1月6日定为此节日,《新约圣经》中记载第一次显圣是耶稣诞生之时,三位通晓东方占星之术的博士看见伯利恒升起的一颗大而明亮的星星,随之移动,看见那颗星在圣母玛利亚分娩之处的上空停下,然后看见圣母抱着一个初生的婴儿,这个婴儿就是耶稣,三位博士伏地拜谒,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这一天就是 1月6日。
第二次是耶稣传道受洗之时,“圣灵”变幻成鸽子降落在他的头上,显示他是上帝的儿子。第三次是在迦拿城的婚礼,耶稣、圣徒及圣母都去参加,玛利亚对耶稣说:“他们没有葡萄酒了。”于是,耶稣让人往这家石缸里填满水,舀出给宴席负责人,这人一尝,发现是上好的葡萄酒,这便是耶稣第三次显圣,也因此事,他得以声望大增。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除了要进行宗教礼拜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大吃大喝
说到狂欢,就不得不提一下在天主教盛行的南欧地区发源的谢肉节。据记载谢肉节在四旬斋(即大斋 ) 前三天,是以狂欢活动为内容的节日。源自拉丁语Carne vale,有“再见,肉”的意思,在禁止吃肉、娱乐的大斋期之前举行宴饮、舞会,尽享其乐,也就是天主教徒的“狂欢节”。通过安东尼·戴芒的《狂欢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中的记述我们可以了解狂欢节的一些场景: 罗马有一次狂欢节,大约持续三四天,他们称之为“谢肉”。这期间教皇有意离开罗马,听任城中喧闹狂欢。绅士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 ......他们不是骑马就是坐在车上,没有人徒步行走,因为徒步行走过于危险,满街车马横冲直撞,场面特别疯狂。
狂欢节之后进入四旬斋,也即大斋节,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耶稣在荒野苦修四十天的经历,要信徒追忆耶稣断绝食肉,洁身、忏悔、赎罪的四十个昼夜,同时也为自己和人类的罪过而忏悔赎罪。
大斋节最后一周的星期日起进入“圣周”为纪念“最后的晚餐”,而有“圣星期四”,为纪念耶稣受难,而有“圣星期五”;而耶稣复活的前夜,更有“圣星期六”来做纪念,复活节前夜,神父手持象征耶稣复活为人间带来光明的蜡烛走进教堂,举行传统、庄重的宗教仪式。根据罗马帝国 325 年的一次教士会议的决定,复活节定在每年春分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后的星期日,一般在每年的 3月 22日到4月25日之间。
据说,自十二世纪起欧洲便有互相赠送复活节彩蛋的习俗,鸡蛋在古代西方寓意生命复苏,因而被用来象征耶稣的复活,并从文艺复兴时期起进入法国王室之中。复活节大餐中有美羊肉,这是纪念耶稣为世人做“代罪羔羊”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总之,复活节作为基督教世界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宗教节日,有其深刻的宗教寄托。
大革命前夕的传统节日背后的社会危机
节日是一个民族共同信仰、共同习俗 、共同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其集体记忆的特殊场所是植根于其精神领域的遗传基 因从民族心理的稳定性角度来看必然有其遗传于后世的天性与本能,然而,在大革命时期传统节日出现了“断裂”,应该说,外在环境的影响、内在结构的失衡,掩不住革命前危机四伏的现实。
我们知道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封建大厦的崩塌不是“攻占巴士底狱”那一刻成就的伟业,其前前后后有着错综复杂、一言难尽的危机。革命开始之后,反封建、“非宗教化”成为重要的革命任务,涌现出群众“狂欢式颠覆旧制度的浪潮,传统节日受到冲击,甚至断裂。首先,社会意识层面的危机一一启蒙思想撬动了旧制度的地缝。
在法国大革命前的 100 多年间,反宗教的无神论思想逐渐成熟并传播开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将其矛头指向天主教及基督教神学,他们主张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观念,为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给世人的精神世界开了一扇窗,从这个角度讲,松动了旧制度赖以生存的土壤,为后来出现“断裂的传统”埋下伏笔。
勒费弗尔认为,一般而言,“人的精神状态的转变比经济和社会的演变更加缓慢;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又赶不上他们思想演变的速度。然而,资产阶级的精神状态同他们独特的活动方式是协调一致的,他从一开始就与贵族和教士的精神状态有分歧。随着商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的不断进步,以及对中世纪的经济和社会的破坏,资产者的雄心壮志同传统观念终于彻底决裂。”
第三等级中的资产阶级,在大革命之前已经出现并且壮大,其从一开始便与贵族和教士在精神层面存在分歧,处于上升期的资产阶级对旧制度下“人们对于尘世既然不抱很大希望,对来世就容易抱有幻想””的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反叛大革命前的思想观念处于五彩纷呈的局面,危机严重。其次,法国社会等级制度的弊端暴露一一等级制度让处于下层的多数民众苦不堪言,贵族与教士等级内部出现分化现象。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节日
恩格斯这样评价 1789 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在法国,革命同过去的传统完全决裂,它扫清了封建制度的最后遗迹。”何为革命?中国的古籍中有“革天除命”这个词语,我们认为对革命的理解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为革命就是武装斗争,也即暴力行动;二为“改朝换代”,也就是社会的质变或者部分质变。
法国大革命无疑包含此二者。如果说革命的要义在于创新,那么,法国大革命的创新就表现在对于政体的大胆“实验”、对于民族再生的创新性尝试,并且创立了以“革命”、“共和”为源头的现代国家的节日,使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为之一新,与此同时,在观念上极大地发展并传播了带有现代内涵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践行并促进了法国自身乃至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对于节日的变革看似是“小事”,实则影响广泛,作用深远。
结语
法国的共和之路就像一条河流,流经之处或蜿蜒迁回或跌宕起伏均以自己的“水土”孕育着今日的法兰西民族,她的血脉中至今依旧流消着大革命之精神,并将关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不朽原则推向更广更新的世界,应该说法国开启了现代国家的节日传统,意义深远,对于中国亦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节日,既有断裂的决绝,又有延续的温情。民族精神上的“叛逆”与民族血液中的执着共同起着作用。也正是在这种决绝与温情之间造就了法兰西的民族性格。节日在法国现代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新秩序的缔造者之一,它处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等社会的各方各面构成的网的中央,在混沌的革命年代寻求民族“再生”之路,用其超越于党派、超越于政治、超越于宗教的气度默默关怀着集体需要,静静收拢着民族的心灵、刻下共同的回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