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人之必须,尤其是食,更是重点。从古至今,人们在探索美食味道的同时,也在追求器物的更新换代。现代社会,蒸、煮、烹、烩、炒、炸、焗等烹饪手法应有尽有,那么在古代时期,古人又是如何蒸的呢。说到“蒸”,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就有了陶甑,后来商周时期青铜器发达,出现了青铜甑。“甑”字该怎么读,破甑不顾”“甑尘釜鱼”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


       一、“甑”的字形演变
       “曾”是“甑”的初字。甲骨文时,字形下部像蒸食物的屉,上部两竖表示蒸汽升腾。金文时,下部加了个“蒸锅”,本义指蒸煮食物之器。小篆字体,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变成并列的“>和<”,中间类似“罒”字,下部类似“卣”或“日”。后来,“曾”作虚词情况增多,失去了本义,于是另外加“瓦”,组成“甑”表原义。“甑”的瘤文字形中,中间上部为曾,下部为“鬲”,两侧曲线指蒸煮食物向上散发的水蒸汽。小篆字形中,简化为“曾”和“瓦”的小篆字体,后来再演变、简化,形成了楷体版的“甑”字了。


       二、“甑”怎么解释
       “甑”是古代的一种蒸具,整体呈半圆球形,里面中空,底部有许多小孔,一般放在鬲上,便于蒸食物,整体形象类似于今天的蒸笼,只不过呈U形“锅”状。


       三、“破甑不顾”“甑尘釜鱼”什么含义?
       1.破甑不顾
       顾,回头看。“破甑不顾”就是指甑落地已经破了,我们就不再看它。比喻已成既定事实,就不再追悔。“破甑不顾”出自《后汉书·郭泰传》,原文为:“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大意就是:有一商客居住在太原,携带的甑落地,看都没看就离开了,林宗见到这种情况上前问他缘由,对方回答说:“甑已经破了,再看它,又有什么作用。”


       2.甑尘釜鱼
       本义指炊具甑上满是灰尘,釜里都能养鱼了。“甑尘釜鱼”主要形容穷困潦倒,断炊已经很久了。后来,也用来比喻官吏清廉自守。甑尘釜鱼一词,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独行传·范冉》一书,原文记载道:“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大意指:字史云,为莱芜长的范冉生活清贫、清廉自守,到他家里看时,甑中满是灰尘,釜里都有蠹鱼了。甑尘釜鱼的近义词为鱼釜尘甑,意义一样。


       四、“甑”字在古文献中的运用
       《宿饭溪驿》其一
       [南宋]王十朋
       甑屿饱曾见,饭溪名始闻。
       老怀如子美,到处不忘君。
       甑屿,指浙江乐清的甑屿山。子美,指杜甫(字子美)。全诗大意为:我吃饱饭时曾经见到过甑屿山,现在投宿驿站时才听说这里名叫“饭溪”。我虽然老了,但我的心怀,一定要像杜甫那样,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做到“一饭不忘君”。“一饭不忘君”为典故,指忧国忧民的杜甫。


       本诗作者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文家、学者。本诗开篇两句记叙,讲述饭溪的名称虽变,但美景本质不变。后两句紧承前文,由饭溪想到自己,同时运用典故,联想到杜甫,抒发了自己也要像杜甫那样思国思君,随时随地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五、“甑”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zèng
       同音字:赠
       部首:瓦
       结构:左右结构
       六、结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倘若生活足够好,一日三餐,四季有肉有汤,哪能让甑生尘,釜生鱼呢。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小小一个“甑”字,既代表了炊具的演变之史,让肉体饱食;又暗含了廉洁之坚,让精神自守。一字一文化,汉字走天下。字,有时不仅仅是字,还代表着精神、品质、操守,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精髓,凝聚着优秀的思想结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