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曾预估今年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年率为1.6%,而最后修正值为1.4%。
相比于去年三季度的预估5.2%、修正值4.9%,以及四季度的预估3.4%、修正值3.3%,下降幅度正在扩大。
由此不难看出,不管是市场的预期、还是实际的数据,都坐实了美国经济产值的严重下滑趋势。
那么,这一动向又意味着什么呢?
美债可能随时暴雷
根据美国国会的报告,今年美国政府的财政预算赤字将再度上调将近三成,数额将高达1.9万亿美元。
而且根据预测,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在未来十年里,仍将不可避免的继续增长。这就意味着,如今美国已有的34.7万亿以上的债务规模并不是他的上限。
美国政府债务占据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0%的比重,仍然存在继续扩大的可能。
与此同时,相当于美国人均负债10万美元以上的现状,未来十年都难以改变。或许有人会问:以上说的这些都是美国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有什么相干呢?
假设美国因经济增长夭折而资不抵债了,那么对其他国家而言,难道不正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吗?
其实不然,许多国家之所以担忧美债崩盘,原因则在于美国始终以美元霸权和美债发行的手段,绑定着全世界的经济。
简单来说就是,美国为保障自己国内的经济增长,会不停的扩大赤字刺激经济,赤字的扩大即美元债务规模的扩张。
然后美联储通过加息、降息来控制海外美元的流动和美元价值,以便调节自己的债务规模以及美债持有国的货币购买力。
由于美元是国际最主要的结算货币,所以只要美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美国就不用担心美债没人买。
而且只要美元没有丧失霸权地位,美国也就可以一直通过控制自己的货币价值和美债规模,向其他国家转嫁自己国内的经济危机。
从二战结束、美元确立国际货币结算核心地位至今,美国就是依靠这种方式玩转了七十多年。
直至最近这十年间,美国经济颓势尽显,世界格局发生变动,中国和欧盟开始了一系列“去美元化”动作,威胁到了美元的地位。
美国这才发现过去举债成瘾、寅吃卯粮的发展方式,正在成为反噬自身经济和政府信用的源头。
一旦出现美元信用崩溃,不但会给自己国家带来灭顶之灾,还会给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带来致命的打击。
因此,国际社会对美债危机的普遍担心,绝对不是出于操心别人的家事,而是源于对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维护。
尤其是排名前列的美债持有国,如日本、中国、英国等,更是得操心自己手中的美元资产是否面临缩水、甚至一文不值。
中国采取的防范措施是逐年减持美债,转而增持黄金以规避美元资产风险。
就连曾经把增持美债作为货币政策的日本,也在今年做出了大幅抛售美债的举动。
如今,再看美债持有国的前三名,也只剩下英国属于美债的坚定持有者了。
这是源于英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和美国有着很深程度的绑定,由不得他不承接市场上的美债抛盘。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其实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点与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关联性大为不同。
尽管美债崩盘或美元崩塌,肯定也会给中国带来不小的损失。但从经济产业角度看,中美却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中美经济发展趋势的分化
可以先拿同时期中国的GDP增长率与前文提到的美国的数据进行一下对比。
去年三季度至今年一季度,中国的GDP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9%、5.2%和5.3%。
由此可见,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变化虽然不大,但总体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这点在世界经济大环境较为悲观的情况下,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在美国联合盟友频频出招打击中国的情况下,更显难得。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债务总和,在GDP中的占比为90%左右。
这个比重远比美国政府的负债比要健康得多。况且,轻装上阵的政府肯定比资不抵债的政府要多出更多的财政预算空间。
对于中国这种以政府政策投资为主要导向的市场经济体而言,财政预算空间越大,未来的经济增长空间也就越大。
所以,一个是经济出现衰退、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的美国,另一个是经济运行平稳、政府债务负担较轻的中国。两者谁更具备挑战困难的能力,谁更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快步前行?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再有一点,目前也只有中国具备相应的产业竞争力,可以填补美国产业衰退后的产能空缺。
所谓此消彼长,就在于此。而美国对中国的惧怕和打压,也源于这个原因。
虽然现在的中国和美国仍有着相当一段距离,且美国始终把持着高尖端产业优势。但中国制造的发展潜力,确实令美国不安。
假如中国顺利完成了中低端产业链到中高端产业链的升级,那么,大部分、甚至全面取代美国的产业链,也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美国才会时时处处警惕着中国。同时也在想方设法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以改变中美经济发展趋势分化的现状。
不过,从目前的经济数据结果看来,美国政府对这种此消彼长的趋势变化已是无能为力。
当然,这不代表中国就此已然强过对方。而是说产业能否升级,才是胜负的关键。
中美之间的竞争会一直存在,而决定竞争结果的,一定是各自经济的发展能否带给国民持续的、稳定的、富足的生活品质。
毕竟,国家竞争的目的是人。比的是谁比谁过得更好,而不是谁必须打败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