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国时代,无疑就是诸葛亮与司马的时代。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两岁。二人都是一代权臣,司马懿是雄谋妙算,诸葛亮也是冠世奇才。都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在整个历史上也是数得着的良将明帅。两个人仅从纯军事角度来说,司马懿在和诸葛亮的交战中,为何采取坚守不战的战术,是战略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耗敌策略。还是自认为不如诸葛,被诸葛亮压制的情况下,采取的无奈之举,更进一步来说,有没有养寇自重的行为。比较两位统帅的军事才能,并不能从五伐战事来看。而应该是综合比较。影响战争成败影响因素太多。单靠一个主帅的军事能力是无法完全就能主导的。

必须首先确定一点,当时的司马懿还没有资格玩养寇自重的能力和本事,毕竟当时曹睿还控制实际权力。拿下司马懿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司马懿在交战中采取守势是战略上高妙战术,司马懿的目的是为了在确保自己不败的基础上再考虑击败诸葛亮。当没有把握击败诸葛亮的情况下,司马懿只能采取守势。要说明的是,指挥水平和军事实力是两码事。军事水平应该包含战略部署以及具体的战术实现。我一个不会打仗的人,如果有二十万大军。我也有信心击败有指挥水平的司马懿统领的一万人,因为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战略和计策都没有用。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司马懿采取的就是:“不能战当守”。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对评价诸葛亮是:“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显然是胡说八道。诸葛亮再无权,也比当时司马懿的权力大。其他两条更是站不住脚。两位都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而就军事才能来说,无疑是诸葛亮更为优秀。诸葛亮北伐战略是什么,显然不是真的恢复汉室,而是以攻代守,,延缓曹魏的休养生息。如果能占据雍凉最好。司马懿的战略目的是,守住雍凉二州,确保陇西之地不失,维持中原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安全。从这一点来看,双方的战略目的都已经达到。进一步来说,当时曹魏的战略也是采取守势,不主动采取进攻的战略。等到曹魏对蜀汉的总体优势绝对压过蜀汉以后,曹魏再发动讨伐蜀汉的战争,会水到渠成。

在军事方面,司马懿善于奇谋,也就是善于谋划。诸葛亮却优于阳谋,就是谋定而后动。从战略层面上来看,司马懿的行为是服从于曹魏的战略目标的,而诸葛亮也完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但由于蜀汉实力弱小对曹魏并没造成实质上的伤害。治标而未治本。也就是最初那句话,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战略和计策都没有用。从战略角度上来讲,不能因为司马懿胜了,就说他比诸葛亮厉害。诸葛亮和司马懿唯一一次正面交锋的战役就是卤城之战,结果诸葛亮胜。诸葛亮在硬件条件方面显然不如司马懿。如果魏国如果不内乱诸葛亮几乎毫无机会统一北方。军事能力不仅包括一个具体一战例的实战表现,这是主将的责任,不是主帅的能力,军事指挥能力还包括其他重要部分,比如保持和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养兵和练兵都是军事能力的体现。而这些司马懿显然不如诸葛亮。最后点评一下就是: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司马懿:鹰视狼顾,虎狼之心。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