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大番茄种植户来说,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番茄病害的防治,因病害发生具有多样性和严重性,番茄损失率可达20%~30%,少数高达65%以上。因此对番茄病害要高度重视,发病初期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轻病害的发生,保证番茄的丰产丰收。

小蔬为大家整理了几种常见番茄病害的发生症状、原因及防治方法,分别是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叶霉病、溃疡病、青枯病、猝倒病、立枯病、脐腐病、裂果病、畸形果等,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1. 番茄早疫病[1]

症状:叶片初生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黑褐色,中央灰褐色,有同心轮纹,果实受害,多在果蒂附近开始,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凹陷,有同心纹,生有黑色霉层,病果易开裂,提早变红。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发病条件:高温高湿有利发病,气温15℃、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气温在20~25℃、连续阴雨时病势加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如毛粉802,齐研矮粉、美国大红等,并进行种子消毒。

(2)加强田间管理:一是与非茄科作物轮作。二是增施基肥,尤其是磷钾肥。三是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降湿,及时打枝、打杈和摘除老、病叶,清除病果及病残株。四是浇水宜在晴天上午进行,避免叶面结露,防止空气湿度过大。

(3)药剂防治:苗期开始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1次。

2. 番茄晚疫病[1]

番茄晚疫病又称疫病,对番茄露地栽培为害相当大。

症状: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渐为暗褐色、黑褐色,潮湿时,病部边缘着生白色霉层。果实受害,多在青果时果面形成油渍状暗绿色至棕褐色病斑,病部呈不规则云纹状扩展。病果质地硬,潮湿时病斑长有少量白霉。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发病条件: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在前茬是茄科作物,低洼地,排水不良,浇水过多,氮肥过多,植株徒长,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中蔬4号、强丰、佳粉10号等。

(2)加强田间管理:一是与非茄科作物轮作;二是选择地势高、排水方便的地块种植番茄;三是合理密植,控制浇水,降低湿度,及时打枝打杈搭架,以改善作物群体通风透光条件。

(3)药剂防治: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8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 400~500倍液,上述药物应尽可能交替使用。

3. 番茄病毒病[1]

症状:花叶、蕨叶和条斑三种症状。

发病条件:首先高温干旱利于病毒病的发生;其次分苗、定植、整枝、打杈、摘心、绑蔓等操作不当,均能导致病毒传染;另外,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组织生长柔嫩、土壤瘠薄、板结粘重、排水不良均会加重病害。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 :播前用清水浸种3~4小时,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40~50分钟,捞出后清水冲洗干净再催芽播种;也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 30分钟。

(3)实行轮作:实行两年以上轮作,并结合深翻使带毒植株残体腐烂。

(4)早期防蚜:高温干旱年份要及时喷药治蚜,可采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3500倍液喷雾防治。

4. 番茄叶霉病[1]

该病发展快,常在短期内严重为害番茄,造成很大损失。

症状:叶片发病先从叶面出现淡黄色褪绿斑,叶背面着生灰白色斑点,其褪绿部分变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病斑,并逐渐呈黄褐色或褐色。叶背面病斑上生成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干枯卷曲。果实发病常在果蒂部发生近圆形硬化凹陷的黑色硬质病斑。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发病条件: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病菌在4~32℃均可发病,而以20~23℃最适宜。空气相对湿度在 90%以上适宜病害流行。

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如佳粉15等。

(2)加强田间管理:涝时注意排水,降低湿度。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及1∶1∶200~250倍波尔多液等。每隔5~7天 喷1次, 连续3~4次。

5. 番茄溃疡病[1,3]

对番茄危害大,损失严重。

症状:幼苗时期感染从叶缘开始,从下部向上萎蔫,叶缘和叶脉之间逐渐变为黄色、褐色,有的叶柄或胚轴会出现溃疡且凹陷的条斑,最后导致病株枯死或者发育不良。

成株发病的多数在茎叶靠近韧皮及髓部,蔓延速度快。开始发病时下部叶缺水状卷曲、枯萎,部分小叶会凋零枯萎,茎部呈现黑色或褐色,病株出现条状坏死病斑。

发病后期病株的茎叶中间变空容易开裂,内部出现褐色条斑,变脆容易折断,空气湿度大时会流出褐色菌脓。果实停止发育,出现畸形果,果实里的种子小而且黑色。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番茄溃疡病与条斑病在茎部表现相似,区分方法可以用手捏茎部,溃疡病表现为茎部中空褐色,条斑病表现为茎内部中间不空,不是褐色。

发病条件:适宜生长温度为25~29℃,致死温度为53℃。天气温暖潮湿。叶面结露时间长有利于病害发生。病菌从伤口侵入植株后,通过整枝、打杈或损伤的根系等途径传播蔓延。并可由种子远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子,播前进行种子消毒,采用 1.0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种子20~40分钟,催芽前须用清水将药剂冲洗干净,或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

(2)合理轮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3)加强检疫:在种子、种苗和果实调运时,要严格检疫,防止病菌扩散。

(4)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可喷施 0.025%的链霉素溶液、或0.02%的新植霉素溶液隔6~7天喷1次,连续喷4~5次。

6. 番茄青枯病[1]

症状:一般植株长至30厘米左右即将开花的时候会出现病症,发病植株中午萎蔫,傍晚恢复,反复2~3天后病株枯死。由于病死植株叶片仍然是青色或绿色所以称作青枯病。

青枯病与枯萎病不同的是病株茎部下端表皮不平粗糙,多有长短不一的不定根不定芽,病株茎部有成褐色斑块腐烂,会溢出白色菌脓。多数是上端叶先发病萎蔫,然后是下端叶最后中间叶片枯萎。

发病原因:番茄青枯病是由于感染青枯假单胞菌造成的,连作多年会造成病菌积累引起发病。青枯假单胞菌容易在高温、高湿度环境生长,田间通风不好,土壤湿度大容易发病,或者连续降雨转晴后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如合作918、汇赢268、红玉586。

(2)避免和茄科蔬菜连作:如茄子、马铃薯等,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3)病原菌适宜在偏酸环境生长,避免土壤pH值偏低。

(4)加强田间管理灌溉要避免大水漫灌,使用小水勤浇,发现病株及时清除、消毒,将病株带出田外焚烧处理。基肥要施足,施加有机肥。在生长旺盛时期停止中耕避免伤根引发细菌感染,此时要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在第一次采摘后喷施0.2%KH2PO4。发病初期用25%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喷施治疗,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7. 番茄猝倒病[2]

症状:发生于苗期。幼苗受害后,茎基部呈水浸状病斑,病部很快变黄褐色,并缢缩呈线状,由于病情的迅速发展,可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即折倒。有时幼苗尚未出土,胚茎和子叶就已经腐烂。苗床开始发病仅个别幼苗表现病症,并以此中心向周围扩展,湿度大时,幼苗成片猝倒。病苗残体表面及附近床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防治措施:(1)苗床土消毒:常用的药剂有代森锌、多菌灵、拌种双、福尔马林等。

具体方法:一是用 50%多菌灵或 40%拌种双,每平方米 8—10 克,如前配成药土施用;

二是用福尔马林熏蒸,在播种前 2—3 周,为床土耙松,浇洒 100 倍液的福尔马林,每平方米床土用药液 2—4 千克并用塑料布或用麻袋覆盖 4—5 天,然后揭去覆盖物耙松处理过的床土。2 周后,待药液充分挥发后可播种;

三是有条件的,可采用蒸汽加温处理,进行苗床土消毒。发现少量病苗时,应拔除病株,撒施少量干土或草木灰去湿,适当通风排湿;及时分苗。

(2)药剂防治:进行局部施药,抑制病害发展。可选用的药剂有: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64%杀毒矾M8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2.2%普力克水剂 400—600倍液浇灌,每平方米 2—3 升,隔 7—10 天 1 次,视病情防治1—2 次。或用 64%恶霜灵+代森锰锌 550 倍喷雾,安全间隔期 3 天。

8. 番茄立枯病[2]

症状:幼苗期均可发病。病苗茎基变褐,后病部收缩细缢,茎叶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一般不倒伏。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斑,具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丝状霉,是本病与猝倒病区别的重要特征。

防治措施:(1)加强苗床管理,注意提高地温,科学放风,防止苗床或育苗盘高温、高温条件出现。

(2) 苗期喷洒 01%-0.2%磷酸二氢植宝素 7500-9000倍液,增强植株抗病力。

(3)用种子重量 0.2%-0.3%的 40%拌种双、50%多菌灵拌种。

(4)苗床或育苗盘药土处理。可单用 40%拌种双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也可用 40%五氯硝基苯与福美双1∶1 混合剂,以每平方米苗床施药 8g 处理土壤,处理时先将药剂加 5kg 细土混匀,下铺 1/3,上盖 2/3(方法同猝倒病)。

(5)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淋 20%甲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500 倍液,或 5%井冈霉素水剂 1500 倍液,或 15%噁霉灵水剂 40 倍液。

猝倒病、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 72.2%普力克水剂 800 倍液加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喷淋,每米 2-3L,视病情隔 7-10d 一次,连续防治 2-3 次。或用 72.2%霜霉威水剂 800倍喷雾,安全间隔期 5 天。

9. 番茄脐腐病[3]

症状:脐腐病主要发生在番茄幼果和青果时期,开始在脐部出现水浸状斑块,暗绿色或褐色,然后斑块扩大至1~2cm形成坏死斑,严重的会扩展至半个果实,颜色加深呈褐色或黑色。脐部干疤,果实小而且发硬干腐,气候潮湿会发霉,容易掉落,失去商品价值。

发病原因:主要原因为缺钙,温度太高或太低、湿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钙的吸收,引发脐腐病。番茄缺钙造成番茄脐部细胞生理紊乱,失去控制水份的能力,发生脐腐病。土壤水份太低或者盐分浓度过高会导致发生脐腐病,偏施氮肥、氮肥用量过大、钾肥不足会影响植株对钙的吸收,从而发病。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防治方法:番茄的品种直接影响脐腐病的发病率,因此要选择果实表面光滑、形态较尖、抗病力较强的品种。合理控制土壤湿度防止土壤过干或者过湿。施肥的时候适当增加有机肥的用量,要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料。

注意氮肥用量避免氮肥过多。施肥的时间一般在番茄开花坐果后30天内,这时候最容易促进钙的吸收,在开花期初始叶面喷施1%的过磷酸钙溶液或0.1%氯化钙溶液。初花期开始每间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避免植株叶片过于茂盛,必要时剪掉多余叶片,避免植株萎蔫影响对钙的吸收。松土、覆盖地膜有利于植株根系生长,进而减少钙的流失,防止脐腐病发生。

10. 番茄裂果病[3]

症状:裂果病症状是果实表面有裂痕。裂果有3种:第1种环状裂果表现为以果蒂为圆心出现环状较浅裂纹,多数出现在果实成熟前。第2种放射状裂果表现为从果蒂开始向肩部延伸的放射状深裂。第3种不规则裂果表现为顶花痕部不规则条形开裂。裂果容易造成开裂部位感染病菌腐烂从而降低番茄的品质。

发病原因:番茄的裂果病和番茄品种与水份调控密切相关,番茄果肉组织和表皮生长的速度不一致,果肉膨大速度太快,内部压力增大,会导致果实表皮开裂。

土壤水份湿度不稳定,在果实生长的后期或转色期土壤干旱突然降雨量增加,或者大雨后太阳暴晒,土壤忽干忽湿会导致番茄根系受损,影响对钙、硼元素的吸收造成果皮老化弹性降低,容易开裂。部分番茄品种也容易导致发生果裂。

防治方法:在选种上要选择果皮较厚的品种可减少裂果病发生。合理控制土壤湿度,避免土壤湿度忽高忽低,过干或者过湿。

合理施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在果实生长的中后期喷施钙、硼等肥料,可增强番茄表皮的韧性,防止出现裂果。

大棚种植的要合理控制温度,保持土壤湿度稳定均衡。在剪枝的时候选择保留对果实起到遮光的叶片,防止日光暴晒引起的果实开裂。

11. 番茄畸形果[3]

症状:畸形果实形态与正常果实不同,呈现出尖顶、指形、扁圆等不规则形状。畸形果植株生长旺盛,植株比正常株高大粗壮、萼片肥大、花蕊短粗、花粉少、柱头不规则。

发病原因:温度与畸形果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幼苗期如果植株所处环境温度较低,发生畸形果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尤其是温度低于6℃时,畸形果的发生率显著提高。

如果长时间低温缺水,幼苗花器官会木栓化,当环境条件正常后木栓化组织不适应内部环境,很可能造成畸形果。定植时间不宜过早,如果温度不稳定,昼夜温差大,会影响根系对硼、钙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影响花芽的分化,形成畸形果。

水分是影响番茄畸形的重要因素,苗期土壤湿度不宜过高,水分适度亏缺可降低畸形果比例。开花坐果期土壤水分适度提高,不宜过度亏水,否则容易形成畸形果。成熟采摘期如果土壤湿度低会提高畸形果比例。施肥不当会提高畸形果的发生比例。例如苗期氮肥用量过多,会造成果实心室数量增加,增加畸形果发生的比例。

防治方法:(1)选择品质好抗逆性强对低温敏感度不高的品种。

(2)合理控制苗期温度,在出苗到破心前,适度降低环境温度,低温炼苗。幼苗出土后,温度控制在昼温20~25℃,夜温12~15℃。育苗周期不宜过长,控制幼苗徒长。合理控制温度使花芽正常分化,减少畸形果的出现。

(3)合理施肥浇水。育苗期环境温度较高可以多浇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90%左右,开花坐果期间保持土壤湿润,水分适度降低有利于根系发育,降低畸形果发生率。避免偏施氮肥,避免苗期苗期营养过剩造成花芽分化异常。如果环境温度偏低,可根据花期适度喷施生长调节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