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222年夷陵之战结束,到公元262年司马昭大举伐蜀,前后40年,是三国相对稳定的对峙时期。魏、蜀、吴分别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形制定了具体的战略,蜀国北伐,吴国争淮南,曹魏西守东攻,上演了一幕一幕精彩的大剧。

蜀国:蚕食雍凉 不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还有各种评书、影视剧等,都侧重于三国鼎立前期,军阀混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天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割据兼并,最终只剩下曹、孙、刘三家。在夷陵之战后,三国最精彩的故事好像就结束了,能够想起的也就剩下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了。再往后就是姜维继续北伐,直到蜀国灭亡。

其实这恰恰表明了三国对峙时期蜀国的战略方向。夷陵之战后,蜀国国力大损,诸葛亮主政后重新和东吴结盟,稳定发展,积蓄力量。由于失去荆州,《隆中对》中的两路北伐战略已经不可能实现了。诸葛亮只能出汉中,从而达到“蚕食雍凉,广拓境土”的目的。诸葛亮是谨慎持重的,蜀国国力又弱,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战略,而不能冒险采取魏延的子午谷计划。

吴国:争夺淮南 淮南就是淮水以南地区,就是以合肥为中心的长江以西地区。三国对峙40年期间,魏、吴双方对峙是主要争斗的焦点。淮南对于魏吴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区域,淮南是曹魏伐吴的前沿阵地,对东吴也是抵抗曹魏的第一道防线所在。所以吴国心心念念的就是把淮南控制在自己手中,孙权前后多次攻打合肥,拼尽全力,结果合肥仍牢牢控制在曹魏手中。孙权死后,诸葛恪曾率大军继续攻合肥,还是无功而返。

曹魏:西守东攻 曹魏自曹操争夺汉中失败之后,奉行的基本战略就是西守东攻,先灭吴,后灭蜀。益州、汉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曹魏占有淮南,易于集结大军伐吴。曹丕即位后,大举攻吴,就是这种战略的表现。公元229年,在诸葛亮兴师北伐的情况下,曹叡咨问司马懿“何者为先”。司马懿明确回答用水陆两路大举伐吴,也是坚持西守东攻的战略。而事实证明这个战略也正好能够应对蜀、吴双方所采取的的战略。

三国对峙,吴蜀联盟对抗曹魏。蜀军北伐,意图蚕食雍凉;吴国北伐,和曹魏争淮南,看上去好像可以遥相呼应。然而实际上,双方相隔数千里,不能相互呼应。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无功而返,反而国力疲困;吴国和魏国多次在合肥大战,最终也没能夺取合肥。曹魏西守东攻,游刃有余的应对蜀、吴两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方国力悬殊越来越严重,趋于一统的局势已不可逆转! 参考:《三国志》、张大可《三国史》、吕思勉《三国史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