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硕 广州、北京报道
伴随着光伏“产能过剩”警报声不断响起,今年下半年以来,原本“持续火热”的光伏市场迎来大幅降温。
资本市场上,光伏ETF价格走势连续六个季度下跌;在产业端,组件平均中标价格跌破1元/瓦,意味着多数环节企业开始不盈利甚至亏损。
内外部压力交织作用下,光伏企业如何穿越本轮不景气周期,行业如何更加有序、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各方关注的话题。
12月6日,在南方财经全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的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3年会上,协鑫科技(3800.HK)高级副总裁胡泽义应邀参与论坛,并发表了《以绿色低碳科技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
胡泽义表示:“表面上看,光伏行业在资本市场估值连续下调的原因是产能过剩,但根本原因还是行业‘周期性规律’在背后主导,同时也是一个创新与传统工艺洗牌的优胜劣汰过程。”
他认为,光伏行业企业要穿越周期,有几大核心要素需要始终把握:其一,在发展节奏上一定坚持“理性第一,有序进化”;其二,光伏企业一定要以科技为先,打造自身的技术壁垒。其三,在国内市场即将饱和的前提下,产业需要向国外拓展市场,进而内外兼修。
为应对国外发达市场已经开始设置的“碳关税”贸易壁垒,胡泽义发出倡议:包括光伏行业在内的所有国内新能源行业要构建低碳供应链,挖掘低碳价值,“只有这样,中国才得以持续在全球的绿色经济中扮演领头羊角色。”
光伏产业仍有十几倍增长空间
胡泽义认为,虽然光伏行业目前迎来阶段性产能过剩,但从长远来看,光伏发展仍具备十分广阔市场空间。
一方面,在全球气候危机的大背景下,能源电力化、电力清洁化成为全球共识,这种共识为光伏行业带来广阔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得益于光伏自身制造成本不断降低、转换效率不断提高,为光伏行业商业化应用创造更多场景。
“平价上网在2018、2019年已经实现。在中东等地,光伏度电成本可以做到0.1元/度以下,比火电便宜60%。”胡泽义表示,在进入平价时代后,随着光伏行业转换效率提升,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还将持续下降,“低价时代”已然来临。
随着技术不断突破,从当下视角来看,随着晶硅电池日益逼近理论极限转换效率,钙钛矿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成为了提高光伏转换效率的重要方向。
据了解,晶硅电池转换效率理论极限为29%,钙钛矿则更高。此外,钙钛矿和晶硅组合而成的叠层电池推广开来,其转换效率还能进一步提高。目前,协鑫科技出产的钙钛矿叠层组件转换效率已达26.17%。
根据政策制定的发展目标,结合技术进步的预判,胡泽义得出结论认为:到2050年之前,依靠科技创新和工艺迭代,光伏行业仍有十几倍增长空间。
“目前光伏发电销量仅占全球电力贡献的4.5%左右。按照国家‘30·60’战略目标,到2050年,我们实现达到净零排放。因此我们预计2050年,光伏发电占比将达到55%,大概有十几倍的增长空间。这个增长空间,一部分来自于我们刚刚提到的产品转换效率提升,一部分来自于我们应用场景的扩充部分。”
如何顺利穿越“过剩”周期?
去年下半年以来,光伏上市企业股价迎来连续回调,甚至部分一体化巨头也罕见地迎来了市值腰斩。
光伏企业股票为何“跌跌不休”?胡泽义认为,市场上不断论述的产能过剩问题只是表象,从专业人士的视角看,行业始终无法摆脱“从野蛮扩张到无序生长,再到大起大落”的周期才是问题关键。
随着行业景气度的提升,2020年以来,企业跨界进入光伏企业案例屡见不鲜。行业企业也掀起一轮轮IPO和再融资热潮,疯狂进行产能扩张。但伴随掀起扩张热潮同时,多数企业并未掌握核心能力,这也为光伏行业今日的产能过剩埋下伏笔。
“我们某些环节的生产技术,业内有人开玩笑地说,犹如一个‘娘’、多个‘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娘’就是来自同一个设计院,它设计出来的东西批量复制,‘爹’就是投资方。在光伏行业或者是新能源行业里面,这是比比皆是的现象……我觉得还是要遵守创新企业的根本,要坚持以科技为先,创新为王。”
胡泽义认为,光伏行业自身拥有生产屏障和技术壁垒,因此,通过资金投入,简单的产线复制无法成功,而非为外界想像的壁垒不高,因此行业尤需谨慎。
另据公开资料,2020年以来宣布跨行的上市企业中已大概有10家宣布放弃原本的进军光伏领域的计划。
除了掌握核心科技,更加理性地开展产业动作以外,国内企业还需要向海外拓展市场空间。这要求国内企业必须要接轨国际统一标准。
“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已经占全球市场约40%,未来这一占有率不可能再有大幅度的持续提升,我们对海外市场空间的占领、替代是势在必行的。”
但海外市场拓展同样并非一帆风顺。今年10月份,欧盟开始对区域内进口商品征收碳边境税(过渡期2.5年)。新的标准下,其对未来进口商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碳足迹的追踪,均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也成为重大的贸易壁垒之一。
对此,胡泽义呼吁,新能源企业要构建绿色低碳的供应链产业链,开展灵活高效的脱碳行动,要将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回收再生产利用等关键环节,贯穿整个生产经营的全生命周期,挖掘低碳价值,普惠人类社会,唯有这样,才能继续让中国引领全球的绿色低碳经济。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