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目星(688559.SH)披露了2023年年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48.05亿元,同比增长17.03%;归母净利润3.22亿元,同比下降15.42%;扣非净利润2.49亿元,同比下降15.0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93亿元,上年同期为4.89亿元。
对于业绩增收不增利,公司曾表示,主要系年内验收客户和项目增加,营收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长;持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和管理变革,加大海外业务拓展,本年营业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此外,公司股份支付费用为5449.18万元。
近年来,乘着新能源的东风,作为动力电池激光智能装备制造商的海目星业绩也是水涨船高。2023年公司营收更是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不过,钛媒体APP注意到,漂亮的营收之下,公司在存货、应收账款、资产负债率等方面的烦恼却已然显现。
或为应对忧心的财务状况,同时扩展业务版图,公司正在推进近20亿元定增募资事宜。只是,从募投项目及项目所处行业状况来看,本次定增事项似乎存疑。
营收新高下的烦恼海目星成立于2008年,2020年9月登陆资本市场,是一家激光智能装备制造商。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3C消费电子、钣金加工三大领域。同时,公司正在开拓光伏、新型显示等领域。
近年来,由于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类电子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上游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产业的蓬勃发展。财务数据显示,2020—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3.21亿元、19.84亿元、41.05亿元、48.05亿元。
同时,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增长,其在手订单也较为充足。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全年新签订单约48亿元(含税),截至2023年年末,在手订单约为75亿元(含税)。
不过,当公司驶入快车道并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其背后的诸多风险也已然显现。
首先,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始终是一大瓶颈。通常情况下,锂电设备生产企业前期资金垫付较多,生产周期长,加之应收账款周期,营业周期通常在1.5年—2年,这给其资金造成巨大的压力。截至2023年末,公司货币资金10.59亿元,短期借款20.01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高达25.81亿元。
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也逐年攀升,并且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9—2023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9.77%、61.79%、72.50%、77.95%、78.48%,行业(东方财富chioce数据端)年资产负债率均值约为45%。
其次,公司还存在对大客户的依赖。财报显示,公司的客户主要为消费电子、新能源电池等应用领域龙头或知名企业客户。2023年公司前五名客户销售额29.44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61.29%。最后,公司应收账款也在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15.25亿元,较期初增长约40%。同时,公司账龄为1年以上应收账款余额为59616.1万元,较2022年末增加26619.12万元,账龄为1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从2022年末的27.25%上升至33.96%。
需要说明的是,2023年公司对账龄为1年以上应收账款已计提坏账准备为17320.93万元,如账龄为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无法回收,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经营性现金流等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存货同样出现大幅增长。财务数据显示,2020—2023年,公司的存货余额分别为9.07亿元、18.79亿元、34.34亿元和48.52亿元。如果未来公司产品无法达到合同约定的验收标准,导致存货无法实现销售,或者存货性能无法满足产品要求,价值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公司可能将面临存货跌价风险。
疑点重重的定增或为优化公司财务结构,2023年公司多次发布定增相关公告。不过,据年报显示,该定增事项能否落地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据了解,2023年9月,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20亿元,其中9亿元用于西部激光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一期)(下称“项目一”)、5.5亿元用于海目星激光智能中心项目(下称“项目二”)、5.1亿元补流。进一步研究公司两大募投项目之后,钛媒体APP发现其中疑点重重。
公告显示,项目一和项目二中均有提升公司锂电应用领域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生产产能,但其相关行业状况似乎不太乐观。
据高工锂电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900万辆,与2022年同比增长34%左右,这一增速将大大低于57%。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即将告别爆发式增长时代,迎来平稳发展阶段。而且,此前产能暴增的锂电池将可能面临产能过剩,那么作为其上游的锂电设备也将面临行业周期之痛。
如此背景之下,公司此次扩产之举是否会导致新增产能无法得到消化?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定增预案中仅披露2022年的动力电力出货量。实际上,高工产业研究院在公司定增之前已经对2023年动力电池作出预判,预计当年动力电池出货增速放缓,并且2024年增速继续下降,同比增速在20%—30%。另外,从发布定增时间来看,此前已经有2023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数据,且增速也已经放缓,但公司却并没选择当年最新数据和相关预测数据。另外,项目一还新增3C消费电子和光伏等应用领域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生产产能。对此,公司却称此次新产品线属于对其主业投资。
然而,从年报来看,锂电设备业务依旧是公司的核心业务。财报显示,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占营业收入的76.60%;3C消费类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占营业收入的12.71%;光伏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占营业收入的0.3%。
由此来看,本次新的募投项目似乎与公司主营业务的相关性及协同性不是很高,那么是否符合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主业的相关规定?
更为关键的是,2023年以来,随着光伏产业链降价、供给过剩、政策面,持仓集中等种种因素,担忧情绪一直弥漫着整个光伏设备板块。而且,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可能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如此情况之下,本次扩展光伏设备的产能规划是否合理?是否也存在产能消化风险?
此外,项目二与前次募投项目“激光及自动化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整体较为一致,而公司将前次募投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间延长至2024年6月。在前募产能尚未释放、本募与前募产品相似的情况下,实施“项目二”募投项目是否属于重复建设,是否过度融资?(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翟智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