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29年。一代圣人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死前,他留下八字遗言。死后丧过江西,十里长街百姓军民皆穿麻衣哭送他,皇帝亲自点评:两肩正气,一代伟人。
他的一生,平定过宁王之乱,又经历龙场悟道,在阴郁诡谲的官场里盘桓,后多次辞官,终成一代圣儒专心研学。
然而,这样一位圣人,为何在死前数次上奏乞骸骨不得,又因何积劳成疾得肺痨,致使于舟中去世前说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字遗言。
这八个字,也基本对应了他的一生。
是个小哑巴?
王阳明,原名王云,后改名守仁。曾于会稽山阳明洞筑室研学,故号阳明先生。
他所创造的阳明心学,是继孔孟儒学外,其二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思想学说。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是明代哲学史上最为伟大的思想流派,影响至今两千多年。
可任何一个圣人在成为圣人之前,都只是一个普通人。圣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的。
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位家境富庶的书香官僚门第。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祖父名望甚重,进士出身,是当地有名的大儒,曾任礼部郎中,湖广巡抚。
据说,在其母怀他之时,王阳明祖母王老太太曾做一奇梦。梦里天空颜色异样,周身尽是祥云,其间有一身穿绯云衣裳的神仙,在云中鼓吹之际,抱一赤子,从天而降,向王老太太走来,而后,将怀中赤子交付给王老太太。至此,梦醒。紧接着,儿媳便顺利诞下一男婴。王老太太惊奇便将将梦告诉给丈夫王伦,王伦大喜,说此乃奇子,伴云而生,便起名为王云!就这样,王阳明小朋友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名字。
出生在累世官宦之家,又是书香门第。祖父名满当地,自然受文化熏陶颇重。王伦很喜欢这个小孙子,常将其带在身侧,亲自教导。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王阳明的家人发现,这孩子,好像有些问题,他不会说话!已经一两岁了,在正常小朋友已经可以喊爹娘的时候,王阳明迟迟不曾开口发声。起初王伦以为孩子尚小,想着再等些时日。可这一等,就等到了王阳明五岁,依旧不能说话。期间,家人带他看遍名医,皆看不出个所以然。
在众人以为这孩子只能这样无法说话时,王阳明五岁那年,某一日在院外玩耍。有一僧人路过此地,见到了王阳明,僧人端详良久,而后叹了一口气,摸着王阳明的小脑袋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恰巧祖父王伦听到,便询问僧人为何。僧人闻其姓名,便了然,对王伦说伴云而生,起名为云,道破天机,故而,无法开口。
王伦听后恍然大悟,便抓紧给王阳明改名。”王伦根据《论语·卫灵公》里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
于是,王阳明有了人生的第二个名字——王守仁
说来奇怪,自从王阳明改名后,竟真的渐渐会开口说话。而且一开口,便是一篇熟练的古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五岁的王阳明在书房顺畅流利的一口气将整篇《大学》背诵了下来,令王伦吃惊不已。
原来,虽然之前的王阳明不会说话,但一直跟在祖父身边,祖父喜欢读书,又常常喜欢大声朗读出来,久而久之,王阳明将祖父朗读的文章都记在心里,也都随之背诵记得。
这让王伦惊奇不已,他看着王阳明,断定,此子将来必不凡。
初遇“道”
在天下读书人都挤破脑袋涌入科举考场时,当60岁范进还在坚持不懈科举时,王阳明却对科考不以为然。他认为,“科举并非天下第一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人”那时的明王朝刚经历过自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危机。
“土木堡之变”使得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虏。国本动摇,朝政不稳,屈辱的割地赔款,国家又叛乱四起。王阳明出生时,这些事件虽已过去,但屈辱的历史仍深刻影响着幼小的王阳明,那时,王阳明便决定,要用心学习兵法,为国效忠。
此时刻苦学习兵法的王阳明不知道,如今所学的兵法,已经为未来平定宁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17岁时王阳明与诸氏成婚,可就在成婚当天,王阳明外出闲逛时,偶遇一修行打坐的老道,甚觉有趣。老道教给王阳明一些养生术,王阳明同老道一起打坐,忘乎所以,彻夜未归,第二日被岳父拉走。也就是在那时,他第一次接触了道学,为之后龙场悟道,创立阳明心学打下了微妙的基础。
婚后回余姚,王阳明拜谒娄谅。在这时,王阳明第一次接触了“格物致知”并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他回去后,开始翻阅朱熹著作思索格物致知本意。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究竹子本意,他在后院盯了三天三夜竹子,最后病倒也没探究出个所以然。这让他不仅对朱熹“格物”产生怀疑,也明白了,单纯的“格”是没有意义的,需和实践相结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圣人”的起源——龙场悟道
弘治十二年,28岁的王阳明参加礼部会试,成绩优异,观政工部,后因病归乡,不久,再次启用为兵部主事。
正德元年,武宗宠臣宦官刘瑾擅权干政,打压异己,逮捕戴铣等二十多人,王阳明因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贬贵州龙场任驿站驿丞。
被贬途中,还遭遇刘瑾的刺杀,王阳明跳水躲过一劫。那时他有过辞任的想法,但在其父亲王华的劝导下,王阳明还是决定前往龙场任职,也就是在这时,命运逐渐牵引着王阳明朝着“圣人”靠拢。
那时的贵州龙场还是未开发之地,一片荒凉,生活艰苦。王阳明并未气馁,他在任期间,利用自己所学,结合当地民俗,教导当地百姓,并开设学堂讲学,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也就是在这种独特的地方,不同于以往的生活环境里,王阳明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他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也就是说,人在成为圣人的道路上,只需要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力量,追求真理,不用在意外界的干扰,内心具足,无需外求。从外部寻求事物真理是错误的,求理的途径为“内心自省”
他在这一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这篇文章,属“心学”的初显
正德五年,刘瑾被清算,王阳明应召回京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
任职期间,王阳明受到多方赏识。那时恰逢南中地带叛乱盗贼四起,王阳明被安排前往平叛。到任后,他用自己独到的用兵之法,成功讨伐大大小小多起盗贼老巢。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亲摔精兵前往上杭,用计围剿了困扰上杭十余年的盗贼之乱,维护一方治安,使得上杭百姓皆称呼王阳明为是“神”
也是在这时,王阳明说出了最著名的那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至理名言
王阳明悟到,即使他可以破获无数盗贼,但盗贼的心理思想很难改变,思想无法改变,世界上便会永远都有无数个盗贼。也许在这时,王阳明就有了辞官归乡,研讲经学的想法。但还未让他坚定这个想法,更大的叛乱便来了
宁王叛乱,再次出山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叛乱。朝野文职,震惊不已。只有大臣王琼不以为意,他指出,守仁在江西,定能平定叛乱,故而不足为惧。
那时王阳明正打算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听闻朱宸濠反叛,立刻赶往吉安:募义兵,发檄文,出兵征讨。
王阳明首先采取了疑兵之计。他深知,若宁王顺东而下,南京作为战略重地,一旦失守,局势便很难把控。于是王阳明假装传檄文在江西勤王,令人在南昌到处发放告示,迷惑朱宸濠。又让朱宸濠身边人劝说他进攻南京,朱宸濠眼见此情景,又听身边人劝说攻打南京,便犹疑不决,迟迟未动。
犹疑了十多天,未等到王阳明的动静,宁王开始顺江而下。而这时,王阳明在宁王等待的时间里已经集结好了士兵,开始进攻宁王,直逼宁王老巢——南昌。
听闻南昌被攻的朱宸濠赶忙率领大军返回,双方大军在潘阳湖相遇决战。由于宁王叛军未至南京又贸然返回,士兵舟车劳顿,疲惫不堪。反观王阳明率领士兵,士气高昂。于是,两军在潘阳湖决战三天三夜,宁王大败,被俘。
至此,宁王叛乱,彻底结束。
平叛结束后第一功臣王阳明由于奸佞的挑拨,并未得到应有的封赏。但王阳明早已不在乎,他看着如今奸佞当道的朝廷,只想不卷入其中,对于名利,他早已不在乎。他从始至终在意的,也只有儿时学习兵法时的决心——报效国家!
辞官布衣,回乡讲学
成功平叛了宁王之乱的王阳明,已然声名大噪。彼时的他已年近半百,对于年少的报国理想也都实现的差不多,这时的王阳明,辞官归乡的想法愈发浓烈。
世宗即为时,王阳明便以家人父老为由请归,但嘉靖皇帝以平乱有功,论功行赏为由驳回。同年七八月,升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请辞。后,又加封为新建伯,世袭。
直至王阳明54岁时,终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代设立学院,开启了贯彻他整个暮年的事情,宣讲“王学”,在这些年间,王阳明继续研学“格物致知”之本意。
何为心?何为意?何为良知?何为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王阳明在天泉桥留下的四句教法,也是他对于“格物致知”最终的领悟。
嘉靖6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谟无法平定,乃下诏令王阳明前往跟随平叛。
一介布衣的王阳明再次出山,仅用几月,便平定叛乱。
次年二月,又抵达南宁,剿灭断藤峡叛军。至此,南宁一代叛军皆已剿灭。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上疏朝廷乞骸骨,未及批复,先行归乡。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王阳明在归乡途中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病逝。临终之际,他对弟子说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字遗言,而后长眠!这八个字,既概括了王阳明此生的心境也是他一生对“圣人之道”的理解和追求。
“十全能人”王阳明就这样在舟中病逝。
他的一生,经历自宪宗起至世宗四位皇帝。感受过被疏远也得到过被重视,但名利,向来不是他所求,就如同年少时,所有人都在为科举挤破头时,他说最要紧的不是科举,是做一个圣贤之人。
他的一生也实践了儿时说的话,成为了一代圣贤之人。
王阳明的思想至今仍广为流传,受人推崇。他的心学传至东南亚,被日本海军大将“一生俯首拜阳明”是史上少有被人称“古今完人”“真三不朽”之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