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熹问学生:买东西为何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小故事,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启示?一个年纪轻轻的孩童是如何能够突破表面现象,直指问题的本质?

一、寻常事出奇问,大儒难解谜题 当时正值宋真宗咸平四年,朱熹已名满天下,他认为一个国家命运的关键在于民众的思想和觉醒程度,要教民以德、教民以理,唤起民智,让王道的智慧延续国运。但是他却在当时的社会上发现一种很不良的风气 那就是无论豪门名门、还是巷陌窄井,普遍崇信求神问仙,祈祷神佛保佑,来求取财富和福报。有些人甚至为了讨神仙欢心,不惜挥霍财富,藐视生命。朱熹十分反感这股盲目崇拜、丢失自我的风气,只有光着肚皮的拜神的也算是有道理吗?这完全荒谬!

为了激发起民众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启迪民智,让大家摆脱对神仙的依赖,朱熹在湖南湘阴郊外白鹿洞的山间建立了自己的书院,招收各地学子前来,向他们传播自己的学说和理念,以教育来改变这一现状。 白鹿洞书院接待四方来的学子、进行讲学已经有一定规模,学子们虽然博闻强识,但是思想却已然僵化,这让朱熹很是头痛。他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民众的思维定势并不容易,必须从娃娃抓起,让观念入骨入髓。所以他也开始在书院里开设启蒙课堂,招收孩童学习。

一天课堂上,众学子正在听朱熹讲学。湖南的夏日午后,正值酷暑,众人都有些昏昏欲睡。这时,门外经过一位身段窈窕、娇艳欲滴的美人,众人瞬间焕发精神,不约而同地朝门外望去。 朱熹看在眼里,明白这类走神的事情不可避免,心中冒出了一个念头:或许正是因为大家走神之后,可以趁机引出思维的跳跃,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式,让他们产生新的想法。 得到了这个切入口,朱熹立刻追问:“那你可知道,我们为何总说‘买东西’,却从不说‘买南北’?”

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在座的学子们都面面相觑——这么常见的说法,他们从未深思过其中缘由。这件事情看似非常平常,甚至有些羞于启齿,跟买卖食盐、布匹等日常用品相关,似乎与他们平日里高谈阔论的学问哲理毫无关系。 但朱熹的提问,让所有人不约而同地想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的根源,也许其中真的蕴藏着某种启发智慧的契机?

二、招生启蒙,悄种思想之苗 朱熹之所以会在课堂上突然抛出这样一个看似与学问毫不相干的问题,其实是他蓄谋已久的一个教学策略。他早就发现,这些来他这里求学的大学子们,思想已经定型,很难轻易改变观念。所以他决定从娃娃抓起,通过启蒙教育,在孩童心智尚未完全定型的时候,潜移默化地灌输自己的理念,这样日后他们成长为社会栋梁之后,自然会变成朱学的传播者。 这天课堂上,朱熹本来讲得枯燥乏味,准备找个机会活跃气氛。没想到,正巧那美艳的姑娘经过,全堂学子失神望去,这不正是一个绝佳的契机吗。

他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激活课堂气氛,让大家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过来。而且他还准备借这个平凡的例子,启发学生跳出平日里的思维定势,涉猎一些平时不太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打开思路。 他期待学生们能够从更宽广的视角,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探索“买东西”这个词语产生的深层逻辑与历史渊源,给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三、因循守旧,大儒未脱困 但是让朱熹失望的是,面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座的大儒生们都因循守旧、思路单一。他们的思维深深地陷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脱不开已经形成的经验模式,很难跳跃到新的高度。 他们这个问题的解释,要么简单地以长安,洛阳东西二市繁荣来论证,要么就把东西和古都东边长安,西边洛阳的位置对应起来。这些回答都似是而非,都停留在表面的联想,并没有深入探究这个词的渊源。

朱熹幡然醒悟,他发现这些学子们由于潜心苦读多年,思维已然僵化,很难脱离原有的知识框架。 他们因为积累了太多古今中外的知识,反而丧失了孩童般的清醒和敏锐。这让他不禁叹了口气,原来他要启发这些“老学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童言无忌,道破奥妙 正在朱熹准备亲自给出解答时,突然听到一把清脆稚嫩的声音——是个十岁的孩童激动地站起来,义正词严地回答说:“挎着竹篮经过,那肯定是去买一些小东西咯,比如布匹、首饰、工艺品之类的,这些都是金银和木器对应的!所以叫买‘东西’很合理啊!” 朱熹听后震惊之余,也大喜过望。原来在他这里求学的孩童们,思维还保持着非常好的灵活性和敏锐性!

这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不被任何思想框架所限,竟然生动地联系到了五行思想中东方对应金木、西方对应金银的原理,给出了一个匪夷所思又与众不同的新颖解释!这让他对启蒙教育的效果充满了无比的信心! 朱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培养后学不能只是机械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要鼓励他们像孩子一样保持思维的活力与灵活度,跳出刻板印象,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任由思路奔腾,才可能开拓视野,使学问日新月异。或许学问就是需要这样一次次的突破和重塑,才能不断延展和发展。

五、启发思路,改革教学始见成效 通过这个小插曲的问答,朱熹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似乎找到了一线曙光。他成功地调动了学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不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思考,推理一个看似平常却蕴藏玄机的问题。这启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主动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不仅仅停留在表象现象。 他还想利用这个平凡例子的反思,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改革学习方法,意识到光有渊博学识还不够,知识和经验都有其局限性。更需要跳出这些局限,保持敏锐洞察力和开阔视野,从更高的维度审视问题,任思维奔腾,才可能在学术上有所开新。

而聪慧的学子们也从这一小插曲中领悟到了很多。他们开始反躬自问:是不是多年来都在刻苦钻研,已经使自己的思维定式化、束手束脚了呢? 现在来看,鄙视那个孩童的回答简直是目光短浅、自不量力!或许正所谓学问无止境,他们现在必须调整学习方法,像孩子一样保持机智敏锐和无限想象力,这样才能在学术上不断突破昨日的自己。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方法改革,提出了重要的警示。

六、结语 可以说,这堂课朱老师巧妙地将学生们的走神利用起来,一举数得,不仅重新凝聚了他们的注意力,也借机启发了他们跳出框框思考问题的能力,真可谓一箭三雕。这件看似无心插柳的小插曲和教学策略,在他丰富的学术生涯中实则立下了一块丰碑。 它预示着朱学的理论体系日后会变得更加深邃、通达和包容。朱熹的学问会汲取更多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吸收各色思想精华,兼容并蓄。也奠定了他后来主张儒、释、道各家理论要互相借鉴融通的“理一分殊”开明学说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一个十岁孩童不经意解开“买东西”这个谜题的奇特经历。无心插柳却获得意想不到的丰硕收获,启发思维,改革教育,播下学术新思的种籽。这再度印证了朱子“敬天爱人”的人本理念,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值得人们用心体味,因为任何一处看似平凡无奇的表象,其实都可能暗藏通向崭新视野和深邃学术境界的大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