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像开了快进键。202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还在2亿6千多万,没多久就突破3亿大关,占比已经超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这意味着,养老已经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变成了摆在每个家庭眼前的事。

财政账面也在提醒风险。领养老金的老人越来越多,缴费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社保基金的收支差距逐年拉大。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清华大学教授提出了一个引发热议的设想——等到退休15年后再开始发养老金,以此来缓解资金压力。

这番话传开后,争议几乎是立刻涌了上来。支持的人觉得可以延长资金使用年限,反对的人则直言,这种设想忽略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01

单从理论推算,延迟15年领取养老金的确能减轻资金缺口。少发几年,对账户余额的缓冲作用很明显,这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在讨论的应对方向。

可纸面上的结论,一旦落到现实里,往往会变味。

体力劳动者的状况最能说明问题。建筑、环卫、运输等岗位,对身体消耗极大,六十岁已经是临界点。即使退休后身体还能活动,也很难再胜任高强度工作。

如果养老金还要等到七十五岁甚至七十八岁才发,这十五年该靠什么生活?

就业市场对高龄求职者并不友好,简单岗位竞争激烈,工资也低得难以维持日常开销。没有积蓄的老人,这段时间几乎没有安全感可言。

02

养老金不只是现金流,更是稳定感的象征。几十年辛勤劳动,缴纳社保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份契约——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就能按月领钱。

如果突然推后十五年,这份契约感会受到冲击。

现实里的家庭结构,也让这个建议更难落地。如今,中年群体往往是独生子女,要同时照顾两到四位老人,还得养孩子、还房贷、承担日常生活成本。

一旦父母在退休后长时间没有养老金,压力几乎全部压到中年人肩上。

这种压力传导到生育决策上,会进一步降低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上海一份调查就显示,养老负担位列不愿生娃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负担继续增加,老龄化问题不仅不会缓解,还可能恶化。

03

再从制度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系是“三条腿”走路,但实际是第一支柱——基本养老独自承担了大部分任务。

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普及率偏低,能够依靠多重收入养老的人并不多。

在这种基础上,延迟领取养老金并不能根治问题,只是把压力向未来转移。

真正的解法是让资金来源更多元,保障渠道更稳固。

比如,推动更多国有资本划拨进社保基金,让投资收益增加;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让中小企业职工也能享受;提高个人养老金的免税额度,吸引更多年轻人早做养老准备。

这些措施或许不会立刻见效,但能形成长远的保障。

让养老金的“水位”变高,比延迟放水更能让人心里踏实。

04

养老是社会运转的重要一环。制定任何改革方案,都得在财政承受力和民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让人到生命暮年才开始拿养老金,可能在账面上缓解了支出,却会在生活中制造新的焦虑。

一个国家的温度,看得见它如何安顿年老的群体。

资金缺口需要想办法补,但退休后的生活底线,应该守得住。晚年的安宁,不该依赖运气,而应来自制度的稳固支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