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时期,古代劳动人民就根据生活经验,总结了很多农谚,借此告诉后人农业生产与节气之间的关系,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农业知识和经验。

在现代社会,尽管科技手段日益先进,检测气候的工具也更先进,但农谚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今,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也想和大家分享一条农谚:“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灾年”。

关于这句农谚的含义,以及今年是不是灾年,听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夏至的由来

最早是没有节气的,但是随着古人对天文现象和季节变化的深入观察和理解,确定了一年有24个节气。

在古代,几代农民通过观察自然,逐渐发现每年气候的变化其实并非无迹可寻,反而是有一定的规律。

当时,古人们最擅长观察星空,他们发现天上有一个星系是北斗七星,会不停的转动,于是按照北斗七星的位置和斗柄的指向,确定了一年四季。

夏至作为夏季的开始,当斗柄指向南方时,这一天就是夏至。

随着古人认知的发展,他们开始通过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划分出更精准的24节气。

古人依据“太阳黄经度数”来划分24节气,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夏至就到了,这也意味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迅速。

在古代农耕文化中,夏至这天,农民们会去田间插秧、除草、施肥,以确保作物的生长和丰收。

此外,这天也是农民们祈福的重要日子,他们会吃面条蛋等来祈祷今年可以粮食大丰收。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民俗。

据《史记》记载,古代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就有农历五月初五祭祀的习俗。

当时,两国百姓们会进行龙舟竞赛,以祈祷一年的平安祥和。

人们之所以赛龙舟,也是想向老天爷展示百姓们团结一致的精神。

后来,端午节也成为大家纪念屈原的日子,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忠诚于国家,却遭到诽谤和流放。

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投江自尽,以示对国家命运的绝望。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划船捞救,并形成了划龙舟的习俗。

同时,人们还将粽子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

这些习俗流传千年,至今仍被传承和弘扬。

时至今日,端午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囊,喝雄黄酒,吃粽子等传统习俗,以期驱邪避害、祈求平安健康。

同时,赛龙舟、挂钟馗像、斗百草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也让端午节成为了一个充满欢乐和活力的节日。

今年夏至端午是什么时候?

其实,夏至和端午节本来就是两个不同日子,完全没有关系,但是随着老百姓们多年的经验总结,发现二者的时间前后,对这一年的庄稼收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夏至是一个节气,而端午是一个节日,由于地球公转的原因,导致每年农历日期都不一样,故而端午节的时间浮动比较大。

而在传统农历中,夏至大约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前后不过相差一两天而已。

端午节就不一样了,时间上差出十天半个月也是可能的。

所以,在时间先后顺序上,就有夏至出现在端午前的时候,也有夏至出现在端午后的时候。

今年夏至在2024年6月21日这天,而端午节则在2024年6月10日这天。

因此,按照农谚的说法,夏至在端午节后面,所以今年并不是灾年,这下各位农业工作者可以放心了吧!

不过,即使今年是个吉祥年,种植庄稼的时候,也应该多留心,这样才能确保收成好。

夏至在端午前是灾年的原因

1、夏至在前,田间容易大旱

如果夏至在端午节前,那说明今年天气炎热的天数要多,对于庄稼来说,则容易出现干旱减产的情况。

通常,端午节前后是收获小麦的时节,如果此时没有充足的降雨,那庄稼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

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地里的庄稼是干旱还是洪涝,完全取决于老天爷的意思,他们即使想要人工给庄稼浇水,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古代老百姓们一年吃喝全指着地里的庄稼,如果今年太热,那说明这一年收成少,对老百姓来说,可不就是灾年。

而且,天气炎热的时候,容易出现蝗灾,每次闹蝗灾的时候,成片的蝗虫飞过来,顷刻间就把庄稼吃光了,老百姓们颗粒无收,往后的日子就难过了。

就拿去年来说,2023年的夏至恰好是端午节前一天,虽然间隔的时间比较短,但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

根据新闻报道得知,去年梅雨季节降水量比前几年少,而且夏至过后,气温更比往年高,庄稼地里的水分被快速蒸发,农作物们缺水严重,收成减少。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这句农谚的确可以为古代老百姓提供农业生产指导。

作为古人,他们其实并不懂的预测天气情况,只能按照往年的时令表现来推测今年的天气状况,从而应对多变的天气对庄稼收成带来的影响。

今年夏至就是在端午节后的第11天,按照农谚的推断,今年是个丰收年。

古代老百姓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夏至的晚到,可以让庄稼多享受一下凉爽的天气。

就拿小麦来说,不少地方种植小麦,而端午节恰好是小麦的灌浆末期,眼看就要进入小麦收获期。

小麦最害怕干旱,一旦高温干旱天气出现,再刮点大风,那就惨咯。

小麦很容易会受到干热风的影响,从而出现颗粒不饱满,减产的情况。

但如果此时还未到夏至,说明气候比较凉爽,小麦就不会因缺水而颗粒干瘪。

对古代老百姓们来说,没什么比粮食丰收更吉祥的事情了。

2、夏至在前,容易出现倒春寒

如果夏至在前,那说明今年农历正月至农历四月,这几个月份中的某一个月会出现闰月,通过往年的经验来看,这样的年份出现倒春寒的可能性比较大。

倒春寒对庄稼收成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首先,倒春寒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速度,让它们的生长周期变长。

春天,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如果气温突然降低,很容易让幼苗被冻坏,影响后续的收获。

对于那些对温度敏感的农作物来说,低温更会让它们受到致命的伤害,所以一旦今年夏至在前,就需要种植一些耐寒的植物。

其次,这样的气候还需要预防病虫害。

虽然病虫害在气温低的时候发病率较低,但对于农作物来说,低温过去后,待到气温回升后,复苏的病虫害更可怕。

而且因为低温的原因,农民们无法提前打农药,导致后期病虫害治理难度增大,一旦处理不好,今年的收成就会大打折扣。

此外,倒春寒还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由于生长速度减缓和发育期延长,作物无法按照正常的生长周期进行生长和成熟。

这可能导致作物在收获时未能达到预期的产量,甚至可能出现减产的情况。

对古代农民来说,他们无力抵抗各种自然灾害,所以,一旦今年天气异常,就只能认命,等着粮食减产。

不过时至今日,人们已经能够靠着工具和科技来对抗自然。

干旱的天气,可以人工降雨或者人工灌溉,以降低高温干旱天气对庄稼收成的影响。

至于倒春寒气候,人们可以通过大棚或者其他保温措施,保护庄稼不受冷空气的影响。

总结

农谚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精髓,虽然源于古代,但其智慧与实用性却跨越时空,对现代农业生产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农谚的预测,农业生产者们也可以提早做出预防措施,根据气候情况调整今年的耕种计划,灌溉周期,从而将收成最大化。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农谚,也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天气预报等方式,来提前了解气温的变化,以做出应对措施。

同时,我们也应该感谢科技的进步,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

即使天气环境恶劣,农业生产者也可以借助外力来改善庄稼的生长环境,从而提供适宜的肥料、水分以及环境,让庄稼茁壮成长,以保障今年的收成不受影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